中国民用航空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民航打响台风狙击战
来源:中国民航局 2009-08-14 14:27

    与“莫拉克”共舞的72小时——直击国航浙江分公司抗台第一线

    8月7日至10日,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莫拉克” 的缓慢西进、二次转向和在台湾省花莲与福建省霞浦县二次登陆,给我国的台湾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福州、温州机场狂风暴雨,对飞行造成很大影响。

    挟风裹雨,步步进逼!从8月7日起,今年第8号强台风“莫拉克”袭击闽浙地区,造成华东大部分地区强降雨,航班起降受到严重影响。国航浙江分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科学决策,一场应对台风的阻击战正式打响。

    强台风就是命令

    “全力以赴做好抗台工作!”从8月7日起,浙江分公司就层层下达了动员令。

    8日,台风逼近,此时各个战线上一线干部均已集结到位,严阵以待。从中午起,台风逐渐增强,浙江温州地区风雨交加,雨点如注。13时,国航股份召开紧急视频会,就温州、福州、厦门等地的航班进行重点部署。15时45分,浙江分公司召开生产讲评会,各部门认真汇报相关准备情况。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后,分公司总经理金宜斌当机决定:所有飞机在杭州过夜,确保次日航班正常。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力突然变大等情况,浙江分公司做好了两手准备,所有停场飞机均加上10吨的油量,以增加自身重量,机务人员做好飞机系留,增加飞机的抗风能力;飞行部通知机组赶往机场随时待命,以备风速超标时立即将停场飞机飞往武汉等其他不受台风影响的机场。“这样就不怕台风的突然袭击了,随时可以转场!”生产指挥中心副经理周俊峰事后说。而此时,一场悄无声息的航路申请战正在打响。签派室的丁继华班组根据台风情况,及时申请改航路保障了CA1733、CA1735、CA1737等3个航班。因温州受台风外围影响,AOC统一布置,取消15时后的所有温州航班。

    顶风冒雨中 打好时间差

    9日上午,台风风速不大。此时,浙江分公司本场过夜的13架飞机发挥了威力,航班按计划正常执行,飞机起降照旧!雨势逐渐增强!16时20分,“莫拉克”在紧邻温州的福建省霞浦县沿海登陆,处在“莫拉克”风圈和云系覆盖范围内的浙江地区开始遭遇强降雨。

    “尚在起降标准之内!”浙江分公司应急指挥部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再次下达明确指令:尽一切努力在强降雨到来之前把旅客运送出去,打好这个时间差!

    随着风势雨势的增大,带有遮雨篷的舷梯已不能用了。细心的保障人员通过观察发现,台风伴随的是阵雨,时疏时密,中间有3—5分钟的间隔。于是,生产指挥中心再次发出明确指令:“按流程做好各项准备,利用下雨间隙上客!”与“莫拉克”赛跑就此展开。虽然仍有不小的雨点打落在身上,但维修人员、现场指挥人员、监装监卸人员、食品车师傅、清洁队人员已顾不上这么多了,争分夺秒保障好航班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从22时开始,雨势陡增且间刻不停,瓢泼大雨加上7级的风速,机坪上的水雾如海浪一般。但所幸的是,国航浙江分公司由于此前的“赶飞”,33个计划航班已执行29个,仅取消4个航班,当天的旅客所剩不到十分之一。

    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9日晚,因杭州雨势过大,浙江分公司的9架飞机不得不在昆明、北京、呼和浩特等地过夜,造成10日的航班延误不可避免。回家,此时成了旅客最关心的话题。10日9时整,浙江分公司启动大面积延误橙色应急程序,公司召集各部门聚首应急指挥中心,共同商讨对策。

    此时,浙江航务管理中心的签派员正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合并客人到总部执行的CA1537/8上,空出运力执行CA1702/1705航班,减少两个超4小时延误的航班。”“1722名客人改签完毕,取消1721/2,B6213空出运力去飞1745/6……”从7日开始,签派员就积极申请航路,通过对运力进行合理调配,减少4小时以上航班延误达十五六班之多。而在地服部,大面积的航班延误所带来的考验也再次降临。“分成三组,一号组集中负责登机口工作,二号组负责送旅客回宾馆休息,三号组机动,随时策应!”面对大量旅客,服务室经理郭艳丽和组长裴习亮对员工立即做出安排。当天,国航浙江分公司航班延误达23班之多,但旅客都为地服人员的热心服务所感染,没有出现过激事件。

    20时51分,随着CA1753航班从杭州腾空而起,杭州本场因台风影响行程的旅客全部运输完毕,无一人滞留。11日凌晨4时,最后一个航班进港杭州。9时,超强台风“莫拉克”穿浙江而过,风雨收势。

    在这场历时3天的抗台战斗中,由于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妥善的安排,国航浙江分公司的航班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延误,广大干部员工用智慧和汗水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川航:雷雨反击战

    8月4日,川航迎来了暑运以来的最高航班量——全天268班!孰料,川航第二基地——重庆江北机场遭遇罕见的大面积雷雨天气,成都双流机场因候机楼施工第一次夜间关闭停电,川航航班运行雪上加霜。川航果断启动紧急预案,各部门分工协作、沉着应战、合理调配,一线干部员工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一个漂亮的雷雨反击战为8月5日航班计划的执行,赢得了充裕而宝贵的时间。

    第一波:防守

    8月4日18时许,重庆遭遇第一波大面积雷雨天气。签派室根据重庆天气预报,细致研究天气趋势,加紧协调空管,立即调整重庆航班计划,重新编排出6个航班,并指挥飞往重庆的2个航班备降,控制外站还没起飞的航班等待指令。21时开始,重庆天气开始好转,签派当机立断,及时放行备降航班飞回重庆。

    第二波:相持

    22时至24时,第二波雷雨袭击重庆。

    成都基地,地服部一线干部员工争分夺秒抢时间,按照预案,地面服务人员及时提醒乘务长快速过站,疏导旅客快速下机,清洁队快速清洁;加强导乘引导,创造了济南航班18分钟过站的新纪录。货运部装卸队在保证货物装卸安全和质量的同时,与时间赛跑,他们以大局为重,放弃了济南一票3吨的货物,而货主是货运部刚刚发展的新客户。机务维修人员从21时开始进行排故,一直忙到次日天亮,在航前顺利完成飞机维修工作,有力保障了川航8月5日运力。

    第三波:反击

    8月5日深夜1时30分,成都双流机场关闭、候机楼停电。

    地面服务部行李室员工头顶矿灯,仔细分拣行李,在行李传输带停止工作后,把行李集中到候机厅,使旅客得以快速取到行李离开机场。

    1时45分,签派室吴峰和张志勇对航班进行细致梳理,采取必要的合并、取消措施,解决了8个航班的正常飞行,最大限度减轻了8月5日运行压力。

    3时30分,签派室在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发现重庆有一个雷雨空隙,果断指挥在北京、三亚的航班返回重庆。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备降昆明航班飞行机组超时,飞行部值班员王宇立即电话通知景扬、刘和平、钟兵、杨燕龙等4人6时30分到北头,领到任务书后立即乘坐最早的深航航班出发。

    客舱部成都调度员聂真、王彧严密监控航班动态,一方面立即通知重庆调度员关注备降乘务组信息,要求其及时与乘务组、飞行机组及重庆签派传递信息;另一方面通知计划员李扬,向计划员就次日大面积航班调整咨询和求助。

    4时30分,现场协调会再次召开,签派抓紧对天气趋势的分析研究,机务做好飞机检查,让飞机分阶段分批次返回本场。至6时,签派共调整118个航班。通过签派的努力,原来延误至8月5日的52个小时被压缩到15个小时,为当天航班计划的实施抢回了宝贵的时间。

    川航经受住了雷雨的考验!

 

    厦航:科学决策见成效

    8月7日17时,厦门航空公司召集分公司和各保障部门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召开视频会议,对台风可能对公司各基地运行造成的影响做了综合分析,确立了“分段决策,以避为主”的防台策略。

    因台风走向不明朗,针对台风对福州机场的影响程度和时间点,运控中心和客运部研究制订不同的应对预案;同时兼顾对其他机场可能的影响,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

    科学决策 降低台风影响

    8日8时30分,根据预测,防台会议判断上午福州的风速将逐渐加大,并伴随中到大雨,14架在福州停场的飞机尽快从福州起飞。运控中心和客运部根据计划妥善安排后续航班计划,第一批返回福州航班在前方站待命;同时注意机组执勤时间的保护,飞行部对机组进行合理搭配,飞行干部带头执行航班。各级管理者坚守现场解决出现的问题。

    12时,防台会议预计台风14时离开台湾进入台湾海峡,对福州机场的影响逐渐加大。午后福州机场停止运行,取消午后所有飞往福州的计划。长航线返回福州机场的航班改落地厦门,短程航班在起飞站待命。

    及时调整策略 确保运行安全

    9日6时,由于福州机场气象条件对运行不利,且福州机场高速公路关闭,公司决定延迟8日确定的8时恢复运行的预案。

    9日8时10分,在综合判断福州机场的实际风向风速情况后,公司决定部分恢复福州机场航班运行,先安排在厦门过夜的飞机调机回福州,在外站运输旅客的补班暂时在外地待命。

    9时05分,福州机场连续3小时维持较小风速,小于机型风速限制,公司决定全面恢复福州机场。

    10时26分,第一个飞往福州机场的航班MF8574起飞。10时47分,补班MF843T起飞,并于11时19分第一个在福州机场安全落地,至此福州机场的运行开始逐步恢复。

 

    温州机场:清理遗患保正常

    受“莫拉克”台风影响,8月8日和9日两天,温州机场共取消飞机起降134架次。8月10日,台风影响基本消除,温州机场及时清扫外来物,保障航班和机场生产运营正常。

    8月10日,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把机场机坪和跑道之间的草坪淹没了,大量断草随着雨水进入机坪和跑道,严重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降。机场领导以及机坪保障部门各级干部员工马上开始行动:候机楼管理部增加了清扫人手,并出动垃圾清运车,现场指挥中心甚至出动了消防车冲洗地面。为了提高垃圾运送速度,机场还临时调来皮卡等小车运送垃圾。从6时30分到10时,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机坪和跑道的外来物基本被清除干净,为中午时分的航班高峰做好了准备。

 

    民航气象系统上下联动 协同作战

    民航气象系统发挥一体化运行的优势,上下联动,共同协商,密切合作,及时提供台风信息,为运行决策提供依据,努力将台风“莫拉克”对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紧急动员 高度关注 提前做好协调

    民航气象中心派驻民航运行管理中心的气象席位自8月5日下午开始密切关注台风“莫拉克”动向,持续发布台风警报提示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领导通报最新的台风动态。7日下午,民航气象中心利用还在建设中的视频天气会商系统与华东地区气象中心进行了临时天气会商。华东地区气象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各种资料,依据华东地区天气会商的结论,对“莫拉克”的预计登陆时间、地点、强度、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及对我国东南沿海机场运行的影响给出了具体意见。

    8月8日清晨,民航气象中心党委副书记庄卫方带领预报室的负责人前往位于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监控室的气象席位协调工作,要求气象席位密切关注“莫拉克”的发展和演变,特别关注对东南沿海航路和机场的影响,加强与相关地区气象中心协商和协调,为运行协调决策及时提供台风信息。

    系统联动 协调一致 努力降低影响

    华北地区气象中心作为目前承担全国航空天气预报发布职责的单位,与华东地区气象中心相互联动,随时通报,及时磋商,高度合作,共同研究台风的活动情况和对飞行的影响;及时发布《航空重要天气快报》等台风信息,为全系统做好抗台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华东地区气象中心积极应对,反应迅速,于8月6日下午正式启动“热带气旋保障工作流程”,并发布了第一份热带气旋通报;充分发挥区域运行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与分局(站)气象台的天气会商,发布台风指导性预报,积极组织和协调华东地区民航气象部门做好台风影响期间的气象预报和服务工作;气象中心领导与值班预报员共同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各类气象资料,形成预报意见;在台风影响期间,共发布热带气旋通报9份,向各类航空气象用户发送传真200多份,为航空气象用户提供准确、及时和精细的气象服务。

 

    上海民航严阵以待战台风

    尽管“莫拉克”没有正面袭击上海,但是在台风来之前,上海各民航单位已经做好了战台风的准备。

    在这次强台风来临之前,华东空管局及各空管分局主动加强与当地机场、航空公司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当地民航监管局的联系,并立即组织对重点区域和设施设备检查,消除台风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8月6日,估计台风到来之前的大雨有可能造成影响,上海机场集团部署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力准备保证候机楼内空调、照明、卫生、供水和商业设施的正常,还准备好协助航空公司或代理公司做好滞留旅客的疏运工作。同时机场方面还表示,延误期间将确保广大滞留旅客及时掌握相关航班动态信息。

    8日当天,由于上海飞往福建、浙江、台湾、香港等方向航班受台风影响,上海机场航班延误超过140个。东航启动了防台风预案,并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提高警惕,从容应对,做好防范台风对生产运输造成的影响。

    其中直接面对台风的东航福州基地,严格执行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加强值班,重要生产岗位专人负责,保证充足人员在岗,同时成立了应急小组,随时待命。而东方航食公司浦东公司也召开紧急防台、防汛会议,安排24小时留守值班人员。同时,还组织成立了一队由食堂夜班员工及各部值班人员为成员的抗险救灾小组,随时待命。

    “莫拉克”台风预报来临之际,作为东航在上海最大的地面服务代理单位,上海保障部对航班生产一线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对候机楼及工作区所有电器、屋外悬挂物和下水道以及相关设备展开全面检查和维护,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设备运作和靠机作业的安全。此外,保障部还建立了应急仓库,并在浦东和虹桥机场各购置了半吨黄沙,补充各类防汛物资库存,更换了所有手电电池,同时与机场附近宾馆达成应急采购协议,确保台风来袭期间洗漱品、毛毯等的供应。

附件:
分享到:

民航局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