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民航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30年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发展,300亿美元的外国资本通过海外上市融资、建立合资独资企业和购买国内民航企业股份等方式注入中国民航业。“新鲜的血液”为中国民航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更贴近国际市场的理念,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推动着中国民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快、更稳健地前行。
合资企业001号
“30年前,邓小平先生邀请香港人士到四川看看。1978年12月10日,我从香港到深圳,再坐火车到广州,晚上坐飞机到贵阳,然后到成都、重庆、湖北、广州,之后返港。在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我在广播里听到了邓小平先生的声音。他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这句话促使我决定到北京看看。当时希望做食品行业,但不知做什么食品。通过当时的中国民航总局,我们了解到,1981年中美要复航,从北京到旧金山直飞需要30个小时时间,3顿饭,没有航空配餐是不行的。故事由此开始。”随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伍淑清的叙述,我们仿佛回到了30年前,亲眼目睹了中国合资企业001号的诞生。
1979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8个月后的198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外审字(1980)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这是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也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从1980年到1988年第一期合资期满,双方所得利润均在投资额的4.9倍以上。随后,双方续签了15年的二期合同。2003年,双方又续签了20年的第三期合同,国航所占的股份保持在60%。目前,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服务国际、国内50多家航空公司,日均配餐量5万多份,日均服务航班超过300架次,每天为数万名旅客提供上千种航空餐食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该公司在内地拥有10多家分公司,遍布北京、上海、青岛等主要城市。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故事,仅仅只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航引进外资、加快发展的众多事例中的一个。
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航空运输落后的状况,民航逐步放开航空市场准入,吸收包括国外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投资航空业的各个领域,引进外资的方式、力度和效果在30年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渐进式与多角度
民航运输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购买和租赁新飞机要资金,建设和扩建机场要资金,升级服务设施和运营设备要资金,员工培训也要资金,资本是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此大量的资金从何而来呢?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肯定不够,引进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就成为了必须。
在民航业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海航现象”。海南航空公司的发展史之所以被当作一种现象来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航善于舞弄外资来扩大自己的航空产业链。1995年,海航吸收了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2500万美元的投资,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外资的航空运输企业。为打开公司长期发展的融资渠道,海航的B股于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又成为首家境内上市外资股的民航运输企业,筹集资金2.77亿元。如今的海航已经成为以航空运输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07年的总资产达到300亿元。海航正是中国民航业引入外国资本茁壮成长的一个鲜活例证。
当然,中国民航业引进外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0—1986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个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为目标模式,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和探索的时期,民航率先进行了一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探索,多个民航业引进外资的“第一”也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了。1980年9月23日,中国民航通过委托美国拉扎法财务公司、海德律师事务所,与投资人汉诺威公司签订了第一架B747-SP飞机的租赁协议,由此迈出了中国民航利用外资融资租赁飞机的第一步;1982年6月27日,厦门机场就贷款修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与科威特的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签订协议,开创了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借用国外政府贷款的先河。
1987—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二阶段。民航政企分开、机场与航空公司分立,引申出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上世纪90年代,为拓宽资金渠道,加快民用机场建设,大量外资与国内银行贷款一起涌入。
1993年以后至2001年为第三阶段。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的提出,民航投资体制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全面推进,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大量涌入民航业,通过海外上市、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民航业完成了一轮又一轮快速发展的资本累积。
2002年至今为第四阶段。随着第三轮民航体制改革的完成,新的投融资体制形成。而外资,无疑成为了民航业由单一投资向多元投资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成为了引导外资参与航空运输企业的改组改造,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不二法宝。
两部规定引发的“井喷”
说起民航业引进外资,有两部重要的规定是不得不提的,一部是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另外一部就是2002年发布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
1997年2月4日,在高盛的精心策划下,东航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的国有航空公司,当时共募集资金近30亿元人民币;也是在那一年,南航分别在纽约和香港同步上市,成为国内第二家在国外上市融资的大型航空公司;随后,首都机场、中航信等也分别在香港、纽约上市,开辟了中国民航利用外资的新渠道。东航、南航、首都机场和中航信等公司的海外上市,先后为这些公司融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这些外资,成为了这些大型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而这一切的实现,相关政策的保障功不可没。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民航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了《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允许外商投资航空公司、机场、飞机维修和民航相关企业。乘着这阵“东风”,这些企业才得以在海外上市融资。除了融资之外,国外资本投资中国民航业限制的放开,也使得不少合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Ameco(国航与汉莎航空合资)、Gameco(南航与德国MTU公司合资)、广州南联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南航与香港锐联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这些“新面孔”的航空服务提供商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现在更是发展成为了相关航空产业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为中国航空企业的快速成长注入了新鲜血液的话,那么另外一个规定的修改,则是从投融资层面为外国航空公司“引进来”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这就是全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民航业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航空运输企业与航空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力度和广度持续增加。而从投资领域讲,《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在一些方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出去”与“引进来”?这成为了行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2002年8月1日,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施行。与以前的法规相比,新规定不仅放宽了外商投资比例,更是极大地扩大了投资范围。长城航空公司、翡翠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等,这些全新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国民航运输市场,成为了中国航空运输业的“生力军”,也预示着我国放宽外商投资中国民用航空业的范围、方式、比例、管理权限后,外商投资中国民航业从此走入了另一个新天地。
这两部关于外商投资民航业的相关规定,使得中国民航通过外国政府贷款、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方式,累计利用外资达300多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引进国外先进理念
2005年,对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来说是一个意义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萧山机场引来了香港机场管理局这只“金凤凰”。2005年4月,双方签订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增资认购协议》,以增资并购的形式,引入香港机场管理局为战略股东,共同投资和经营管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56.86亿元,香港机场管理局通过注资人民币19.9亿元,取得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35%股权,萧山机场由此成为内地民用机场中首家整体对外合资的机场。仅仅两年后,萧山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已经从2005年的8092641人次上升至1173万人次,一跃成为全国第八大千万人次机场,萧山机场在长三角地区航空枢纽的地位也得以加强。萧山机场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外资给中国民航企业带来的巨大活力。
外资的引入对于航空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货币意义上的资金,更是要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而这些,正是中国航空企业在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所缺乏和急需的。
其实,每一家合资企业或尝到过引进外资甜头的中国航空企业,都可以讲述一个与萧山机场类似的故事。民航业对各种资本敞开大门,一方面使得民航业吸收到更多资金,航空运输市场真正实现了开放搞活。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的进入,国外航空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等也推动了数量众多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航空运输企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民航业的竞争和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走出去”是需要竞争力资本的,而正是这种对外国资本越来越开放的胸襟,才使得国内航空企业得以汲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养分迅速发展,更多地获取中国国内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合资公司的成立不仅引进了有关法律条文,引进了财务审计制度,还引进了管理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也竖起了前所未有的标杆。但公司建立初期,人们很不习惯:进出车间要用香皂洗手、要戴帽子、换衣服?那时物资紧缺,就连普通肥皂都是凭票供应的,人们不舍得用香皂。我就从香港运来香皂,但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在工作期间执行严格的卫生标准。……28年来,公司从没有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伍淑清的讲述,不正是“资金”与“理念”这两个引进外资关键点的最好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