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局 - 新闻中心 - 民航要闻
民航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民航局 2009-09-11 17:44

    9月10日民航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研讨会在京召开。在对民航反腐倡廉的特点和规律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民航反腐倡廉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民航将建立完善民航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的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建立覆盖各直属单位的财务资金电子监控系统,完善财务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坚决清理和纠正各种形式的“小金库”。今后各单位再出现“小金库”的,主要领导一律先免职再清理。
  民航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家祥在民航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为民航纪检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夏兴华、民航局原副局长杨国庆、民航局原纪检组组长严智泽出席了大会。中央治理“小金库”专项检查组组长、国家审计署农村水利审计局局长李季泽以及中纪委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民航局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梁宁生主持。来自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民航局空管局、民航局党组纪检组、派驻监察局等16个民航单位的纪检干部在研讨会作了交流发言。
  李家祥在讲话中强调,民航承担着两个安全的重任,一个是航空安全,另一个是政治安全。反腐倡廉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战争也好,建设也好,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赢得战争和建设的胜利。同样,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也必须在认识和把握特点、规律上下工夫。研究民航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说,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需要;从实际情况上说,是应对严峻形势,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民航反腐倡廉主动权和新成效的需要。
  他指出,要从规律上认识、解决民航反腐败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普遍意义上的腐败的特点和规律,剖析腐败产生的机理,摸清腐败内部各要素的基本关系。其次,要坚决贯彻中央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并且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再次,要深入研究行业特点,把反腐败的普遍规律与民航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特殊规律。第四,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激励和促进民航自身的反腐倡廉建设。
  通过深入研究民航的行业特点,深刻剖析民航这个特定行业中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就能够发现民航腐败现象滋生的特点和民航反腐倡廉的特殊规律,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和大家分享了他总结出的十条规律。
  一是资金高度密集和成长空间大,使得民航产生腐败的机会更多、风险更大、后果更严重。民航是一个资金大、“项目”多的行业,这在客观上容易滋生腐败。日常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民航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产生巨额现金流。手头上“钱”多,就很容易成为被追逐的目标。
  二是联系面广、专业性强、发展速度快,使得民航腐败容易被掩盖。民航运作点多面广,跨省跨国,监督管控往往在“超视距”情况下进行。民航技术领域高度专业化、专业领域高度专家化,进而衍化成专家权威与领导权力相结合的特殊“钢化结构”。民航发展速度快,正常的运行需要大量资金频繁地作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的流动。此外,由于发展速度快,成绩容易掩盖腐败现象。
  三是腐败与日常的工作如影随形,财、投、建、购领域成为民航腐败易发多发“高危地带”。民航近来发生的腐败案件,90%以上发生在财务、投资、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等领域。特别是乱投资、乱拆借、乱担保等“三乱”问题突出,“小金库”问题突出,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问题日渐突出。
  四是“一把手”发案比例高,“一把手”难监督、不受监督的问题在民航比较普遍。近年来,民航系统因违纪违法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作案人员绝大多数是不同层级的“一把手”。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把手”难监督、不受监督的严重现实。“一把手”难监督、不受监督,与选人用人不准、不当有关;与班子内部权力配置不科学、不合理有关;与监督制约机制不得力、不落实有关。
  五是内部串通,监守自盗,“一把手”勾结财务人员作案成为民航腐败的又一特点。“一把手”串通、勾结财务人员作案,是民航大小腐败案件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管控制度不健全、管控机制不到位,使得“一把手”与财务人员勾结作案频频得手。即使是发生了腐败行为,由于“一把手”的特殊地位,也使得这些“行为”公私界限难辨,难以查处,更难以有效防范。
  六是少数群众的盲目攀比和领导的无原则迁就,助长了不正之风,成为民航反腐倡廉的新课题。由于职业定位不准,民航政府机关的一些干部职工往往心理失衡,盲目攀比。面对一些干部职工的盲目攀比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原则性、政策性不强,往往迁就照顾,随意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受到上级单位的查处。这种领导担责任,少数人得实惠,以突破政策界限来安抚群众的做法,也是一种不正之风,成为反腐倡廉的一个新课题。
  七是案件查办干扰多、难度大、不彻底,往往半途而废,结果为民航反腐倡廉埋下隐患。民航行业专业性强,联系面广,内部关系盘根错节,千丝万缕,一旦发生案件,查办的技术难度大,说情风厉害。一些干部怕得罪人,有案不查、瞒案不报,不愿办案、不敢办案,出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反而助长了腐败的胆量和气焰,埋下了新的隐患。
  八是面对技术密集、专业性强的行业特征,纪检监察干部“进不去”、“听不懂”、“看不明”、“查不了”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民航办案速度和质量,损害了纪检监察的权威性。纪检监察干部缺乏民航财务管理、招标投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有关知识,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熟悉、不了解。因而日常的管控预防缺乏针对性、前瞻性,而一旦发生案子,即便进去了也听不懂、看不明、查不了,这就使得事先监督和事后查处受到很大局限。久而久之,纪检监察的权威性受到很大挑战。
  九是原则性差,要求不严,好人主义的庸俗氛围破坏了民航反腐倡廉的严肃性。要求不严、教育不严、管理不严、监督不严、责任追究不严、惩处不严,松松垮垮,好人主义盛行,是民航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一些违纪违规违法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党员干部想事情、办事情,一定要以党纪国法为标准,情感与原则要分清。
  十是反腐败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领域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民航反腐倡廉的实效性。民航本身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民航的持续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靠高科技来保障。但是,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科技含量却较低,特别是财务资金管控领域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反腐败手段的先进、高效、准确性体现不出来。
  民航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将在民航反腐倡廉的特点和规律有个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习教育,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基础,特别是加强学习修养,加强思想教育。民航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还从创新完善领导班子的决策机制,创新完善财务资金管控机制,创新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投资、基建、设备采购监管机制,创新完善民航行政审批机制这五个方面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
  民航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将通过五个方面强化权力的制约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五个方面包括: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一把手”体制,通过合理分权,规范用权,实现班子内部有效制衡;落实责任,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管理;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的管控;强调程序化和公开性,扩大知情权,增加透明度;以科技为支撑,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对民航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大家要“严”字当头,把从严治党治政的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要做到严禁、严管、严查、严究、严惩;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他强调,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忠于职守,敢于碰硬,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要准确定位,加强领导。
  李家祥希望民航纪检干部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取得民航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实现民航航空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双丰收。
  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他说,此次会议民航局党组高度重视,李家祥局长的讲话生动、刻、有声有色,和大家深入细致探讨了民航反腐倡廉规律,充分体现了民航局党组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屈万祥说,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把握反腐倡廉的宏观规律,首先要正确认识国家、党和全世界反腐倡廉的形势。形,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势,是事物发展的趋势。自古以来,我国军事家和政治家都十分看重形势。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党、每一个人就应该心存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特别是个人有风险意识,才会警觉,才会如履薄冰,也才能够正确认识“势”。
  他说,学习研究规律,是为了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如今,很多腐败分子都认为被查处的是少数,于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实际上,不管被查处的几率多高,但落到个人头上都是百分之百,腐败不仅毁了人的一生,还会毁灭了一个家庭。这其实是对规律没有正确把握。根据世界专家学者研究,一个国家处于传统和现代国家之间的社会转型期,往往存在一个腐败的高发期,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但这一规律也表明,国家转型完成后,腐败将得到有效地遏制。尽管我国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也有一些腐败分子没有被发现,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更完善,随着国家转型完成,惩处腐败工作也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腐败者必将受到严惩。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运用在财务、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就是为了防腐败,民航建立高科技的财务软件,依靠计算机进行管理,都是在尽量避免漏洞。随着社会进步,天网恢恢,终究将疏而不漏。因此,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要心系为人民群众负责,这才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他希望民航纪检干部都能够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为我国民航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
分享到:

民航局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