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局 - 专题专栏
《中国适航报告》连载之八
来源:中国民航局 2016-11-09 15:23

  勇挑重担的川妹子

  刘斌

  编者按

  历经十余载,国产ARJ21新支线飞机终于飞上蓝天,即将为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谱写新的乐章。作为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首款涡扇喷气飞机,它经由中国民航局第一次完整、严格地按国际标准进行适航审定,并颁发了型号合格证。

  对于国产民机制造和适航审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也作出重要批示:国产ARJ21支线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广大参研参试和适航审定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研制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前面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很严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在做好ARJ21飞机后续工作的同时,要全力推进C919大型客机项目,让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早日在蓝天上翱翔,成为彰显中国装备制造实力的新名片。

  在中国民机事业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您是否想知道,中国民航适航“国家队”究竟是如何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与中国商飞共同打造中国大飞机的先遣机——ARJ21-700的?本报特别推出专版,将陆续选载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斌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适航报告》。

  走出夔门闯世界

  2016年首都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民航华北管理局适航审定处副处长李红琳,在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组机械系统和发动机动力装置系统专业组工作了整整10年,她的表现和经历一直被传为佳话。

  隆冬时节的一天,阳光和煦,李红琳提前到达约定的采访地点——中国民航科学研究院适航科学技术研究所。鲜亮的鹅黄色羽绒服,一袭齐耳短发,在和善朴素的脸庞上,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告诉我:在她的心灵深处,涌动着倔强、激情和朝气,她的人生有着不一样的精彩。如果走在人海如潮的京城繁华大街上,她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如邻家女孩一样亲切可人;如果是在美女如云的重庆,她可能就像万紫千红中的一朵小花,在偏僻的角落里散发着芳香。但是,在与她接触交流之后,你会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个四川辣妹子何其了得。

  “像你这么弱小的女子是怎么喜欢上航空的?”我首先问道。

  “哎呀,刘老师,您是第二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她快言快语,“美国FAA驻上海办事处的代表曾经也向我提过这样的问题,那我就不得不先讲讲我的成长历程。”

  “这正是人们想要了解的。能进行适航审查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成长经历,你放开讲吧。”我鼓励她。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笔者得知李红琳是重庆人,在高考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将四川大学或重庆大学选为第一志愿,她却不一样,想到自己从来没见过飞机,更没坐过飞机,因此非要走出夔门,出去见见世面。厚厚一大本全国高等院校目录,父母没有经验,她也看得眼花缭乱。翻到南京航空学院这一页,她的目光停下了,录取分数线与她平时的模拟考试分数接近,于是便果断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填上了“南京航空学院”(下称“南航”)。其实,当时她压根儿不知道南航的具体情况,更没考虑过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自己喜不喜欢。

  之后,她进入了南航航空动力工程系,学的是发动机专业。她喜欢高等数学和物理、力学,在全系108名学生中,成绩遥遥领先,年年拿奖学金。如何保持好成绩?她说,唯有靠勤奋加刻苦,4年如一日,过的都是“四点(宿舍、食堂、教室和图书馆)一线”的生活。当本科毕业时,系里推荐6名品学兼

  优的学生读研,她名列其中。在读力学研究生的3年中,她更加勤奋,论文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学报杂志选用,中国力学学术年会还邀请她到烟台参加会议。二十五六岁的学生与学界泰斗和名校博导们共聚一堂,人们还以为她是哪位教授的女儿。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曲教授看中她是一个好苗子,对她说:“毕业后到我们这儿来吧。”李红琳嫣然一笑,并未立刻答复。当硕士毕业时,导师鼓励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不读了,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毕业后去哪里?她未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北京。”

  她来到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曲教授当即表示,要招她为门生。在走面试程序时,面试老师一听是曲教授介绍的,忙说不用面试了,过几天直接办手续吧。看起来一切都是意想不到的幸运。可就在这时,一位在国航工作的老乡对她说:“来民航吧,民航待遇好,有发展,还可以出国。”她拿不定主意了,不知该如何选择。怀着对民航的好奇,最终她选择了后者。为此,她向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曲教授道歉。曲教授在电话里劈头就是一句:“你会后悔的,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有多大,你没看到,可惜。”后来,她也曾听说,就连博士生想进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都难上加难。

  就这样,李红琳懵懵懂懂地来到了民航,加入了ARJ21-700型号合格审查“国家队”,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从不熟悉到入门、入迷,再从入迷到成为专家,她走出了一条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人才的成长之路。

  适航审定是直接关系到航空器安全的高技术工作,责任重大,专业性强。这样的工作性质不仅适合其性格,而且也进一步培养了她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她边学边干,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勇于担当,勇挑重担,而机遇、挑战、风险和成功也无时不在考验着她。

  溅水试验显专长

  进入中国适航“国家队”后,最初她被分在机械系统专业组,搞飞行控制适航审查。由于和她所学的发动机专业对不上,她有些力不从心。后来她转到发动机动力系统组,专业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工作也有些头绪了。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逐渐得心应手,与申请人交流沟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观点,并且在溅水试验、地面结冰短舱防冰系统机上地面试验、大侧风试验和自然结冰试飞等科目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谈到溅水试验,其中的曲折和艰辛至今令她难以忘怀。发动机进气道溅水试验是民用喷气客机适航审定的重要科目,主要验证飞机在积水跑道上滑行、起飞和着陆过程中,飞机进气道可能吸入的水是否对发动机稳定工作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这项试验的开展,申请人中国商飞在西安阎良机场跑道上专门建造了长100米、宽8米、90%水面的水深超过12.7毫米的试验水槽。这项试验在国内属首次开展,动静大,影响也大,而申请人和审查方都没有经验。作为这项试验的条款负责人,李红琳在试验前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规章和程序,仔细研究了美国FAA的相关咨询通告,对申请人提交的试验大纲、试验构型评估报告、蓄水池材料、蓄水池的布局及水深测量方案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从而确保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和飞机构型能够满足要求。

  2012年6月,烈日当空,天气酷热。李红琳与队友及申请人冒着高温、顶着烈日,每天早上6时就上机坪,一干就是一天,连续奋战了七八天。由于前轮溅起的大量的水柱射向发动机,试验失败了。在夜深人静时,李红琳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两只眼睛盯着天花板苦苦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她为此彻夜不眠。

  为了满足适航规章条款要求,申请人对飞机进行了设计更改,结果却一直不理想。从2012年到2014年,溅水试验始终困扰着李红琳,成了她的一块心病,令其备受煎熬。但为了保障飞行安全,飞机一定要符合适航标准。眼看ARJ21飞机离取证阶段越来越近,可溅水试验还是没有结果,她心急如焚。最终,申请人决定去三亚机场进行实际的雨天滑行起飞试验。李红琳积极走访空管部门、气象部门,了解机场排水情况,在雨中测取数据。可试验结果表明,三亚机场跑道的积水很少,根本不能满足试验要求。李红琳和大家又返回西安阎良,一次又一次地用洒水车在跑道上洒水做试验,最终取得了有效数据,试验获得了成功,ARJ21-700飞机能够满足在湿跑道上滑行、起飞和降落的要求。李红琳的脸上有了笑容,多日的奔波有了满意的结果,同事们又能听到她欢快的歌声了。

  投身科研结硕果

  ARJ21-700飞机在自然结冰试验科目中有两项试验,均由李红琳负责适航审定,一个是在哈尔滨做的结冰条件下短舱防冰地面试验,另一个是自然结冰试飞。

  结冰条件下短舱防冰地面试验是适航条款CCAR21.1093(b)(2)要求的一项重要试验,目的是验证在地面结冰或冰雨气象条件下,飞机具有安全运营能力。这项试验是ARJ21-700飞机获得适航证必须跨过的门槛,也是进行自然结冰试飞之前必须完成的地面试验。

  按照规章条款要求,飞机每台涡扇发动机必须在温度-9℃~-1℃、液态水含量不小于0.3克/立方米、水滴平均有效直径不小于20微米的大气条件下,进行地面慢车运转30分钟,而发动机无不利影响。为验证这个条款,首先要找到符合结冰条件的大气温度和液态水含量。

  欧美国家做这项试验都有条件完备的实验室,在里面可以模拟出各种天气情况、大气温度,液态水含量和水滴直径等都可以调试出来,然后再把飞机放在实验室内做试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实验室,中国商飞走访了许多科研院所,最后找到中航工业气动院,决定与其合作研发一套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中航工业气动院是中航工业唯一的空气气动力研究与试验机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其核心技术,曾设计、建造过多类不同尺寸和用途的民用风洞。中航工业气动院有良好的前期技术储备,特别是具备移动式风洞以及小型结冰风洞的研制经验,可以为项目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2011年11月2日,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研制项目启动。当时,正值哈尔滨进入高寒时节,室外温度通常在-20℃。李红琳与中航工业气动院的李德宏、李忠义、魏然等同志以及中国商飞的同志们一道,在低温的室外,迎着刺骨的寒风,调试风机压力,测量水量、水压、液态水含量以及水滴直径,一站就是一天,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手冻僵了,搓一搓,搓热了继续测试;脚冻麻了,跺一跺、跳一跳,有了知觉就继续工作。有时候,脸冻得像苹果一样红,鼻涕、眼泪一起流,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

  最终,三方人员克服了技术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冬季室外施工不易等重重困难,终于成功研制了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1.喷雾可控液态水含量(LWC)达到0.3克/立方米~3克/立方米,水滴直径(MVD)限制在15微米~50微米;2.在低温环境中,设备安全运行一次成功;3.2.5米量级风洞在可移动架车上稳定运行,同时实现升降和轴线角度可调,克服了轴向力干扰和风洞在运行时的共振。其他各项相关设计和制造工艺也通过了适航试验设备的符合性检查,为ARJ21-700飞机短舱防冰系统地面试验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

  2012年2月11日,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通过了专家评审。2月26日,ARJ21-700 104架机从西安阎良抵达哈尔滨,在环境温度-7℃的条件下,借助这套系统圆满完成了短舱防冰系统地面试验。3月7日,在哈尔滨机场,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再次启动,创造了适合进行短舱防冰系统试验的气象条件,试验数据符合规章要求。

  这个系统的成功研制与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模拟地面结冰气象条件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掌握了短舱防冰系统地面结冰试验的整套试验方法以及低温环境中的水模拟、控制和测量技术,对我国未来建立气象试验室具有重要意义,日后可为大飞机C919做同类项目试验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李红琳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气动院的同志们共同荣获了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自然结冰闯难关

  2010年~2014年,负责ARJ21-700飞机自然结冰试飞的大队人马连续4年在新疆寻找自然结冰条件,用心良苦,历经艰辛。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冒着-20℃的严寒,围着遥控车跑步取暖。机坪上没有厕所,他们不敢多喝水,嘴唇干裂,像刀割一样疼。但他们一直未能遇上符合条件的环境,结不了冰,只完成了发动机进气道结冰科目,而其他几个专业科目试验根本无法有效进行,这让申请人感到一筹莫展。

  2014年初春,第4次自然结冰试验未果之后,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重要会议。会场上气氛异常沉闷,烟雾缭绕,许多人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紧锁眉头,神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飞了4年都没遇到结冰条件,飞不出来怎么办?

  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主任、民航局适航司司长殷时军一个一个点名让大家发言。与会者的回答是一致的、坚定的:为了保障商业飞行安全,为了向社会公众负责,必须飞!

  当问到李红琳时,殷时军司长说:“用间接的方式试验,行不行?能不能达到规章条款的要求?”

  李红琳冷静地回答:“只有通过自然结冰试飞,飞行员才能感受到冰脱落的情况,在发动机振动参数发生变化时才不会误操作。”

  殷时军司长听了李红琳的回答,点头表示赞同。他果断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飞机是飞出来的,只有在自然结冰的实际状态下飞出来,才能飞出真实的性能,才能确保今后商业运行的安全。国内没有自然结冰条件,只有到国外去找,出去飞!

  申请人中国商飞事前也进行了调研,在会上当即表示:逼上梁山,只有到北美去飞,赴加拿大温莎,那里是理想的自然结冰地区。

  2014年4月,ARJ21-700新支线飞机104号架机抵达北美后,立即进行了自然结冰审定试飞。作为自然结冰条件下短舱防冰系统、发动机风扇冰脱落、机体冰脱落3个试飞科目的适航审查代表,李红琳在现场审查了整个试飞过程。试验条件都是飞机临界状态,安全风险极大。李红琳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凭借多年的适航审查功底和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地深入研究每项试验的细节,与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密切配合,其所负责的审查试飞试验科目最终均符合规章条款要求,试验数据有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大飞机》作者)

ARJ21-700飞机自然结冰试飞成功后凯旋归来。(中国商飞公司新闻中心供图)

李红琳

自然结冰试飞圆满结束后,审查组成员在加拿大温莎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关推送

民航局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