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局 - 专题专栏
提升运行品质 让航班正常成常态
来源:中国民航局 2017-04-05 15:48

  航班正常是民航旅客十分关注的出行需求,也是衡量机场运行保障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旅客吞吐量持续增加,航班飞行总量不断增长,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最大限度提升运行品质、确保航班正常,是国内各个机场,尤其是干线枢纽机场不得不直面的难题。近年来,各机场通过加强制度构建、形成联动合力,优化运营流程、提高保障能力,有效拓展关键资源,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航班正常水平。

  2016年,在全国客运航空公司航班飞行总量同比增长9.06%、全国主要机场放行航班总量同比增长6.2%的情况下,民航业实现了机场放行正常率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航班平均延误时间为16分钟,同比减少5分钟;旅客吞吐量占全国0.2%(含)以上的51个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为79.03%,同比提高了5.83个百分点。

  建立机制 协同合力保正常

  民航业是系统性程度很高的行业,任何一个环节的贻误都有可能影响航班正常。因此,只有各部门在统一制度下形成合力,协同运行,才能有效提高效率。作为各个环节的交会点,机场具备搭建运行协调平台的可行性。

  首都机场作为世界第二大机场,航班时刻繁忙,空域资源紧张,保障航班正常的压力尤其大。首都机场高度重视航班正常工作,2017年以“资源能力是基础,信息顺畅是核心,协同联动是根本,快速处置是关键”为要求,研究制订了落实真情服务、提升航班正常性工作方案,并提出力争在一个月内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航班正常性下滑趋势;一个航季内有效提升短板,航班正常水平明显改善;三年之内夯实基础,稳步提升,航班正常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运行品质大提升。

  为取得可见成效,首都机场重点成立了航班正常性提升领导小组,设置安检效率提升、旅客流程效率提升、行李流程效率提升、站坪交通运输效率提升、APM改进等专项小组,以首都机场四大平台为基础,联合开展航班正常性专项提升行动。首都机场继续扩大运行管理委员会影响力,强化运管委和机场运控在特情条件下和日常运行中的协调力度,切实推动各单位落实运行保障工作。在今年雷雨季,落实“6-4-2-1”(提前6小时准备、提前4小时制定方案、提前2小时实施方案、提前1小时动态修正)的保障措施。在中跑道大修、“一带一路”等重大航空运输任务保障期间,协助局方制定航班调减计划并严格执行。

  在昆明长水机场,保障一个航班的主体多达73个,其中仅有17个与机场存在劳资关系。为了调动各主体单位的积极性,发挥机场与各主体单位的协同效应,昆明机场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一方面明确航空公司、空管、边检、海关等各主体单位在机场运行的权利与义务,将安全运行与服务的责任落实到主体;另一方面,明确了机场为各主体单位做好保障服务的职责。这样一来,随着各主体单位产生高效的协同效应,机场高效运转,机场航班正常率大幅提高。

  机场面临施工项目时,如何确保运行正常,也是一个许多大型机场面临的问题。2016年,南京机场不停航施工项目较多,机场跑道关闭大修,实行单跑道运行模式。对此,南京机场各运行保障部门与空管、航空公司等单位密切配合,加强信息传递。运行指挥中心在发布关闭场道的航行通告时尽量兼顾施工与运行,如遇有大面积延误备降等情况,及时与施工单位协调改变施工时间,取消关闭通告,确保航班保障正常进行。在合理运筹的情况下,航班保障安全、顺畅,航班放行正常、有序,航班正常率未受影响,去年11月和12月还有所提升。

  优化流程 广泛应用新技术

  面对庞大的旅客流、飞机流、行李流,要使航班保障环节衔接得更加畅顺,还需要优化流程。目前,国内北上广等核心枢纽机场“机场协同决策”(A-CDM)建设均卓有成效,“浦东准点”“云智汇”“黔程在握”等一批各具特色的A-CDM品牌也孕育而生。

  2016年10月底,广州白云机场新的信息化项目“云智汇”全面上线。该项目基本囊括了机场后台运行到旅客前端服务的系列子系统,主要解决以往信息源多、各保障单位各自获取和记录数据,以及生产保障信息相对分离、不能够实时共享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白云机场重点针对A-CDM运作机制的建立、数据共享、自动监控预警等功能进行探讨,实现机场系统与CDM的交互融合,掌握每个航班各阶段的信息,确保航班的节点时间,实现实时指挥调度,更好地完成保障作业,提高航班正点率。白云机场已经与南航、九元航空、春秋航空等签署《数据交换合作备忘录》,以获得更准确的生产保障时间和数据,包括航班预计落地时间、地服时间节点等。2017年春运期间,广州白云机场平均航班放行正常率为84.45%,同比增长了3.83%,最高达到92.62%。

  去年,昆明长水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平均达89.8%,航班保障综合能力稳步提升,扭转了几年前大雾经常性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不利局面。这得益于昆明机场稳步推进A-CDM“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建设。

  2014年12月,“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已累计注册账户接近6000个,覆盖云南机场集团16个部门及13个机场。同时“长水常准”包涵了机务、物流、航食、地服等10余家保障单位,涵盖了19家航空公司及监管局、空管局。随着“长水常准”的安装运行与覆盖,已初步形成一个以长水机场为中心,各个州市机场为支点的集团集群协同平台,从而达到云南省内各机场之间运行信息的快速化、集成化、扁平化传递。“长水常准”在长水机场实现航班保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等方面成绩斐然,例如:实现了长水机场85%以上的进港航班预计落地时间误差小于五分钟;提高了廊桥使用效率,在远机位数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航班靠桥率依然接近80%;减少了机场指挥中心指挥人员电话询问量的65%……一个由大数据平台支持的机场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突破瓶颈 加大投入深挖潜力

  面临航班保障架次的不断增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挖现有资源潜力,是提高航班正常的有力措施。

  在新机场建成前,面对日益突出的保障压力,首都机场将加大投入,着力补充资源短板,用于中跑道大修工程,机坪增补一、二期工程,西区廊桥更换等项目。此外首都机场还将通过设备升级改造,深挖现有资源潜力。比如,建设待售飞机停放专用场地,减少它们对正常停机位资源的占用等。首都机场还联合航空公司共同推进联检单位实施混合接飞航班停靠近机位的措施。目前,国航、海航和南航的全部混合接飞航班均可停靠近机位,每日共计约40余架次。

  广州白云机场在2016年持续升级自助登机设备系统,自16套自助登机门投入运行后,旅客登机速度比原来加快了60%,白云机场也因此成为国内拥有自助登机门最多的机场。为了卡好每一个节点时间,白云机场加强了对旅客出行的宣传,并于2016年2月开始实施提前5分钟关舱门,白云机场当月航班放行正常率同比提高了49.94个百分点。9月,仅机场代理航班方面平均关舱门准点率提高至90%。2016年10月,白云机场推出1000平方米的“自助值机集中办理区”,配合流程优化,缩短旅客在值机环节上花费的时间,有效提高了白云机场航班正点率。

  航班正常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天气、军方、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多方面原因,需要各方加以重视,联动应对。机场坚持真情服务底线,不断提升运行品质,突破资源瓶颈,在民航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旅客的理解下,让航班正常逐渐成为机场运行的常态,也将不再是梦。(中国民航报)

分享到:
相关推送

民航局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