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航空局 - 新聞中心 - 民航要聞
從相對封閉到對外開放——民航借助外資加快發展
來源:中國民航局 2008-12-10 15:08

    30年前,中國民航還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自我發展;30年後,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相關政策不斷完善發展,300億美元的外國資本通過海外上市融資、建立合資獨資企業和購買國內民航企業股份等方式注入中國民航業。“新鮮的血液”為中國民航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帶來了更貼近國際市場的理念,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推動著中國民航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快、更穩健地前行。

    合資企業001號

    “30年前,鄧小平先生邀請香港人士到四川看看。1978年12月10日,我從香港到深圳,再坐火車到廣州,晚上坐飛機到貴陽,然後到成都、重慶、湖北、廣州,之後返港。在從武漢到廣州的火車上,我在廣播裏聽到了鄧小平先生的聲音。他説,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這句話促使我決定到北京看看。當時希望做食品行業,但不知做什麼食品。通過當時的中國民航總局,我們了解到,1981年中美要復航,從北京到舊金山直飛需要30個小時時間,3頓飯,沒有航空配餐是不行的。故事由此開始。”隨著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伍淑清的敘述,我們仿佛回到了30年前,親眼目睹了中國合資企業001號的誕生。

    1979年7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實施。8個月後的198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投資管理委員會批准了“外審字(1980)中外合資企業001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這是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審議批准的全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它的成立,填補了中國民航航空食品生産的空白,也開啟了中國引進外資和興辦三資企業的序幕。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從1980年到1988年第一期合資期滿,雙方所得利潤均在投資額的4.9倍以上。隨後,雙方續簽了15年的二期合同。2003年,雙方又續簽了20年的第三期合同,國航所佔的股份保持在60%。目前,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服務國際、國內50多家航空公司,日均配餐量5萬多份,日均服務航班超過300架次,每天為數萬名旅客提供上千種航空餐食的現代化大型企業。該公司在內地擁有10多家分公司,遍佈北京、上海、青島等主要城市。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故事,僅僅只是改革開放30年來民航引進外資、加快發展的眾多事例中的一個。

    改革開放後,為了迅速改變我國航空運輸落後的狀況,民航逐步放開航空市場準入,吸收包括國外資本在內的各種資本投資航空業的各個領域,引進外資的方式、力度和效果在30年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漸進式與多角度

    民航運輸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産業,購買和租賃新飛機要資金,建設和擴建機場要資金,升級服務設施和運營設備要資金,員工培訓也要資金,資本是中國民航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但是,如此大量的資金從何而來呢?單純依靠政府投入肯定不夠,引進民營資本、外國資本就成為了必須。

    在民航業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海航現象”。海南航空公司的發展史之所以被當作一種現象來研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航善於舞弄外資來擴大自己的航空産業鏈。1995年,海航吸收了美國航空投資有限公司2500萬美元的投資,成為國內第一家引進外資的航空運輸企業。為打開公司長期發展的融資渠道,海航的B股于1997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又成為首家境內上市外資股的民航運輸企業,籌集資金2.77億元。如今的海航已經成為以航空運輸業為主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2007年的總資産達到300億元。海航正是中國民航業引入外國資本茁壯成長的一個鮮活例證。

    當然,中國民航業引進外資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980—1986年為第一階段。在這個以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為目標模式,對傳統的投資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和探索的時期,民航率先進行了一些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探索,多個民航業引進外資的“第一”也都在這一時期誕生了。1980年9月23日,中國民航通過委託美國拉扎法財務公司、海德律師事務所,與投資人漢諾威公司簽訂了第一架B747-SP飛機的租賃協議,由此邁出了中國民航利用外資融資租賃飛機的第一步;1982年6月27日,廈門機場就貸款修建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與科威特的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簽訂協議,開創了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借用國外政府貸款的先河。

    1987—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前為第二階段。民航政企分開、機場與航空公司分立,引申出了多元化的投資格局。上世紀90年代,為拓寬資金渠道,加快民用機場建設,大量外資與國內銀行貸款一起涌入。

    1993年以後至2001年為第三階段。隨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體目標的提出,民航投資體制改革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全面推進,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民營資本、外商資本大量涌入民航業,通過海外上市、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民航業完成了一輪又一輪快速發展的資本累積。

    2002年至今為第四階段。隨著第三輪民航體制改革的完成,新的投融資體制形成。而外資,無疑成為了民航業由單一投資向多元投資體制改革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成為了引導外資參與航空運輸企業的改組改造,降低企業資産負債率的不二法寶。

    兩部規定引發的“井噴”

    説起民航業引進外資,有兩部重要的規定是不得不提的,一部是1994年5月頒布的《關於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有關政策的通知》,另外一部就是2002年發佈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

    1997年2月4日,在高盛的精心策劃下,東航成為國內第一家在紐約、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的國有航空公司,當時共募集資金近30億元人民幣;也是在那一年,南航分別在紐約和香港同步上市,成為國內第二家在國外上市融資的大型航空公司;隨後,首都機場、中航信等也分別在香港、紐約上市,開闢了中國民航利用外資的新渠道。東航、南航、首都機場和中航信等公司的海外上市,先後為這些公司融資約200億元人民幣。這些外資,成為了這些大型企業快速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而這一切的實現,相關政策的保障功不可沒。199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民航總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頒布了《關於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有關政策的通知》,允許外商投資航空公司、機場、飛機維修和民航相關企業。乘著這陣“東風”,這些企業才得以在海外上市融資。除了融資之外,國外資本投資中國民航業限制的放開,也使得不少合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Ameco(國航與漢莎航空合資)、Gameco(南航與德國MTU公司合資)、廣州南聯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南航與香港銳聯投資有限公司合資),這些“新面孔”的航空服務提供商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現在更是發展成為了相關航空産業的中堅力量。

    如果説《關於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有關政策的通知》為中國航空企業的快速成長注入了新鮮血液的話,那麼另外一個規定的修改,則是從投融資層面為外國航空公司“引進來”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這就是全新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後,民航業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期,航空運輸企業與航空服務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力度和廣度持續增加。而從投資領域講,《關於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有關政策的通知》在一些方面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與“引進來”?這成為了行業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2002年8月1日,新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正式施行。與以前的法規相比,新規定不僅放寬了外商投資比例,更是極大地擴大了投資範圍。長城航空公司、翡翠國際貨運航空公司、上海國際貨運航空公司等,這些全新的名字出現在了中國民航運輸市場,成為了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生力軍”,也預示著我國放寬外商投資中國民用航空業的範圍、方式、比例、管理許可權後,外商投資中國民航業從此走入了另一個新天地。

    這兩部關於外商投資民航業的相關規定,使得中國民航通過外國政府貸款、中外合資、外商獨資、融資租賃、海外上市等方式,累計利用外資達300多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引進國外先進理念

    2005年,對於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來説是一個意義不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蕭山機場引來了香港機場管理局這只“金鳳凰”。2005年4月,雙方簽訂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有限公司增資認購協議》,以增資並購的形式,引入香港機場管理局為戰略股東,共同投資和經營管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合資公司註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6.86億元,香港機場管理局通過注資人民幣19.9億元,取得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有限公司35%股權,蕭山機場由此成為內地民用機場中首家整體對外合資的機場。僅僅兩年後,蕭山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已經從2005年的8092641人次上升至1173萬人次,一躍成為全國第八大千萬人次機場,蕭山機場在長三角地區航空樞紐的地位也得以加強。蕭山機場的巨大變化,從一個側面映射出了外資給中國民航企業帶來的巨大活力。

    外資的引入對於航空企業來説,並不僅僅意味著貨幣意義上的資金,更是要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經驗和技術,而這些,正是中國航空企業在發展壯大、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所缺乏和急需的。

    其實,每一家合資企業或嘗到過引進外資甜頭的中國航空企業,都可以講述一個與蕭山機場類似的故事。民航業對各種資本敞開大門,一方面使得民航業吸收到更多資金,航空運輸市場真正實現了開放搞活。另一方面,隨著外資的進入,國外航空業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等也推動了數量眾多的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航空運輸企業的成立,大大促進了民航業的競爭和健康發展。

    眾所週知,“走出去”是需要競爭力資本的,而正是這種對外國資本越來越開放的胸襟,才使得國內航空企業得以汲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養分迅速發展,更多地獲取中國國內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

    “合資公司的成立不僅引進了有關法律條文,引進了財務審計制度,還引進了管理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也豎起了前所未有的標桿。但公司建立初期,人們很不習慣:進出車間要用香皂洗手、要戴帽子、換衣服?那時物資緊缺,就連普通肥皂都是憑票供應的,人們不捨得用香皂。我就從香港運來香皂,但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保證在工作期間執行嚴格的衛生標準。……28年來,公司從沒有發生過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伍淑清的講述,不正是“資金”與“理念”這兩個引進外資關鍵點的最好詮釋嗎?

附件:
分享到:

民航局客戶端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