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阔天空到棋布星陈——中国民航运行效率持续提升 从海阔天空到棋布星陈

  作为“空中飞人”,已是数家航空公司金卡会员的曹亚哲,每次乘飞机出行赶往机场前,都会打开数个航班信息APP,了解自己的航班情况,决定行程:“提前了解,早作安排。最近几年,航班延误越来越少,即使有不正常的情况,也能随时得到消息,旅客的出行体验有了巨大的提升。”

  足不出户,普通旅客即可了解全国航班运行情况,源于中国民航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运行信息监控网。在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监控大厅的指挥屏幕上,密密麻麻又不断移动的飞机航迹,纵横交织成一幅密而有序的空中画卷。“这里能够监控全国所有民航航班的运行,协调处理任何航班不正常情况”。从业超过30年的老空管人李宗冀,现在正是掌管这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的巨大信息监控网的负责人。在他看来,民航局提出补齐空域资源短板,构建运行信息监控网是中国民航着力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8月22日,中国民航单日总航班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值——16491架次。在首都机场,高峰时段平均每50秒就有一架飞机起降。但在30多年前,天路并不是这番繁忙的景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航运输飞机不足200架,航线不足200条。今年已经85岁的原民航总局总调度室主任、航行司司长张刚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每天的航班架次很少,每年的增速也相对缓慢。对航班运行情况最了解的是一线员工,他们通过电报、电话等方式一层层往机场、公司以及民航总局通报信息,民航管理人员得到的都是缓慢且滞后的信息,旅客更是两眼一抹黑。进入上世纪90年代,民航发展提速,飞行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原来顺畅的航路变得越来越拥挤,技术装备跟不上,保障手段跟不上,就连空中交通管制体制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空中交通管理要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出行!1994年8月1日,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组建完成,同年接管京广深航路,空管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1993年、2001年、2007年,民航空管系统多次进行飞行高度层改革,缩小垂直间隔,我国大部分空域实现雷达管制;2005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域管制中心相继运行,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和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民航整体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航班正常性是民航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旅客最有获得感的指标。但近年来,空域资源紧张与行业持续大流量、高密度、爆发式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民航和旅客都深深体会到了“延误”之痛。眼睛向内挖潜,向管理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率,成为民航人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关键。近年来,从阶段性治理到常态性管理,从重视规模速度到重视质量效率,从经验管理型到技术支撑型,我国航班正常管理实现了巨大转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逐步确立,各运行主体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内生动力被极大激发。

  如今,中国民航着力推动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建设,一旦有异常天气等情况发生,空管、航空公司、油料等运行单位都以机场决策为核心,协同联动、快速处置。民航空管着力从内部挖潜,在愈发拥挤的天路上排阵布局:大力推动航班协同决策系统(CDM)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航班延误;不断推动空域整合优化,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效果显著,缓解了空域资源紧张情况;推动ADSB、PBN等新技术运用,助力运行效率提高。

  在民航,“发展为了人民”从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暑运的3个月(6月~8月),航班正常率继2011年之后再次全部超过70%。这一数字,是在日均航班量超过15000班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李宗冀感慨地说。尽管如今每天的航班量近乎40年前1个月的航班量,但在民航各运行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全国民航仍旧保持了较高的运行效率,极少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航班正常保持了较好水平。

  40年来,中国民航始终以航班正常为牵引,所有民航运行单位一丝不苟地专注自身能力,提高运行效率。如今,无论是碧空万里还是云雾重重,无论是每一条航路还是每一座机场,无论是保障每一架飞机还是每一名旅客,中国民航人始终用最专业的素养、最高效的方式、最真情的服务让航程更顺畅,在祖国的蓝天上奏出恢宏感人的交响乐章。

(来源:中国民航报)

 

  


附件: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版权所有:中国民用航空局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6468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

网站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

政府网站识别码:bm7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