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运输发展 机场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民航运输发展情况

  (一)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

  1978年,全行业旅客运输量230万人世界综合排名仅为第37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仅为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行业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8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05.9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62倍、239倍和110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29%

  (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民航“政企不分”,独此一家。80年代以后,为加快民航业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航通过实行“政企分开”、鼓励新设航空公司等手段和措施,不断推进民航市场化改革,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60家运输航空公司,形成了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目前共有客运航空公司51家,货运航空公司9家。市场竞争使得航空公司更加关注细分市场,由此也带来经营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在传统意义的航空运输基础上,国内市场相继出现了专门从事支线航空运输的支线航空公司,以及多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三)航线网络逐步完善

  1978年,我国国内航线仅150条,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2017年,我国国内航线数量已经达到3519条(不含港澳台航线),是1978年的23.46倍,全年共执行航班389.3万班,是1978年的85.6倍,60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了连接国内229个机场的航线。

  民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推进枢纽建设逐步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主要枢纽和成都、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区域枢纽和门户枢纽为核心节点的轮辐式网络结构以及枢纽之间的空中快线网络结构。同时,为提升国内航线网络的通达性,民航局积极引导和鼓励航空公司开拓支线市场,开展短途运输业务,并在青海推行“基本航空服务”试点等。近年来支线航班量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支线航班量占比达到23.66%

  改革开放伊始,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间均无定期航班运营。40年来,航线航班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航线网络。目前内地与香港间每周有1954个定期航班;内地与澳门间每周航班计划591班。大陆与台湾于2003年首次开通春节包机,并从2009年正式开通两岸定期航班。现在每周共有1398个航班,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往来。

  国际航空运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首次开通了国际航线。1978年,中国民航共有12条国际航线,国际旅客运输量11万人。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运输,特别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一轮民航体制改革的完成,民航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航空公司“走出去”,大胆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31家航空公司经营810条国际航线,国际旅客运输量达5544万人次。

  为服务国家战略,我国航空公司已开通“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的95条国际航线;在中美航线上中方公司运力份额达到58%,在中欧航线上运力份额达62%,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民航大胆“引进来”,目前,共有135家外国航空公司经营自境外138个城市至我国56个城市的814条国际航线。同时,国内航空公司也通过加入国际航空联盟、联合经营、代码共享、投资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也许国外民航企业参与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

  近期民航局出台了《国际航权资源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将逐步打破远程国际航线“一条航线一个承运人”的模式,有序扩大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广大旅客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四)服务质量和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

  1957年,周恩来总理对民航提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要求,高度概括了民航工作的主要特征,成为民航人长期以来遵循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始终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航班正常性。尤其是伴随着民航企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民航服务逐渐实现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转变。

  近年来,民航业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工作,提出“真情服务”理念,推进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连年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均逐步提高。“无纸化”便捷出行、机票“退改签”服务改进、“军人依法优先通道”、机场母婴室建设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实实在在、深受好评。

  随着我国民航快速发展,航班飞行量大幅增加,然而空域资源受限、地面保障资源不足等因素,给航班正常性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困难,民航业坚持眼睛向内、深挖内潜、提质增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手抓改进:通过“控总量调结构”、科学把握运行标准、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等措施,改善行业运行环境、提升运行效率;一手抓考核:逐月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部门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形成外在压力和内生动力。

  近年来,全行业在航班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航班正常水平逆势上扬,特别是201710月份以来,航班正常率连续6个月保持在80%以上,行业自身原因延误比例大幅下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今年航班正常率有望达到80%,将是十年来最高水平。

  (五)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民航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大和特殊紧急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在履行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0年来,民航系统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全国性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以及我国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实现“零事故、零事件、零投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紧急援助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快速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完成许许多多次重大对内、对外紧急救助行动。四川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抗击埃博拉疫情,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战乱后,运送救援物资和人员、转运伤员、紧急撤侨和运送滞留游客等任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各界普遍赞誉。

  (六)民航运输法制化建设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不断通过整章建制固化民航运输改革和开放的成果,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和市场化进程。对市场准入、航权许可等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相继制定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等8部规章,基本涵盖了航空运输的各个方面,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促进民航运输发展奠定了法规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在“发展为了人民”和“真情服务”的指导原则下,制定或修订《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等6部规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公平性。

  改革开放40年民航机场建设情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中国民航发展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民用机场建设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引领,着力打造“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在提供安全、正常、高效运营保障的同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机场的数量持续增长,机场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我国仅有78个民用运输机场,其中军民合用机场36个。经过40年发展,目前总数量达233个。纵观机场建设发展历程,尽管机场数量较之1978年增长了约3倍,但旅客吞吐量增幅达到1978年的495倍,货邮吞吐量增幅也达到257倍。

  2017年,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已达32个,2000万人次以上的19个,3000万人次以上的10个。我国大陆境内运输机场航站楼总面积约为1238.97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建了75个国家大剧院;飞行区道面硬化总面积约为73530.69万平方米,约等于3.5万公里的四车道高速公路。

  二、机场建设发展情况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4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航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民用机场建设进入高峰期。1984年,历时10年的北京首都机场第一次扩建工程结束,首都机场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在这一时期,机场建设在投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资不断增大,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加强相互支持协调,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机场建设项目中航站区比重增大,对项目经济效益及技术分析更为重视,开始总承包制度和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更为规范。

  (二)民航体制进一步改革后(1994-2001年)

  1994年起,在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激活下,民航市场活力不断加强,地方建设机场的积极性再创新高。机场项目开始实行法人制度,这种体制及相应制度的落实,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了投资效益。全国民用机场在布局结构、规模数量、建设质量等方面显著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民用机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局面,在满足航空运输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机场属地管理以来(2002年到现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航空运输需求旺盛。在机场建设日益频繁,资金缺口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机场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在2002年拉开了帷幕。机场自此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对机场投入的积极性。

  我国机场建设和管理理念从此由“重数量、争规模、求速度、轻管理”,逐步转变为“重质量、求实际、争效益、重管理”。

  民航局通过对省会级机场的建设改造、中小机场安全投入、中西部机场建设等给予支持与补贴政策,机场的准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更为突出,全国民用机场布局更为合理,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这段时间,机场建设基本以改扩建干线机场为主,以省会级机场建设为重点,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天津滨海、呼和浩特白塔、武汉天河等一批大、中型机场完成扩建并投入使用。

  新建机场多为支线机场,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如新建克拉玛依、文山、达州、兴义、荔波、陇南、楼兰等机场,全国机场布局逐步完善,大力促进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目前,还有新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三期、成都天府机场、青岛新机场等工程正在进行,这是完成“十三五”及实施远期机场建设规划的重要部分。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差异发展、分工协作,合理布局、协调顺畅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成为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航强国的战略重要支撑。

  三、机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机场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得以应用。机场建设力争以创新推动变革、智慧引领未来、人文共建和谐、绿色提升品质、平安保障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和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引擎,着力打造机场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机场选址、规划与设计方面,北斗导航系统和高分遥感影像提高了选址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软件、大跨度钢结构设计软件、建筑节能分析和计算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等先进技术已大量应用在机场规划设计中。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方面,诸多技术创新破解了技术难题,机场选址从以往多平坦地区转移至场地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占用耕地少、环境影响小的地区,为推进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飞行区道面建设方面,SMA盖被技术、特性材料阻拦系统、跑道状态灯系统、跑道中埋设“神经元”、“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广,提高了机场安全度和可靠性,持续保障机场建设与运行安全。

  在航站楼设计和建设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后旅客数量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航站楼的面积要求和功能需求也逐步提高。北京首都机场T3、上海浦东、广州新白云、昆明长水等机场陆续建成超大单体航站楼,大量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大跨度屋盖施工成功实现。

  在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建设探索方面,各项建设新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破解了多项高原机场建设难题,为国内外高原机场建设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已建成17个高原机场和19个高高原机场,高高原机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国家。

局党组按照十九大的战略安排,谋划了“一加快、两实现”的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一二三三四”民航工作总体思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守好三条底线,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埋头苦干,以机场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努力开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新成绩!


附件: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版权所有:中国民用航空局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46468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

网站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

政府网站识别码:bm7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