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分類:政策解讀
  • 名稱:
  • 解讀|《民用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和設施設備配置指南》
解讀|《民用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和設施設備配置指南》

  在第33個“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到來之際,民航局正式發佈《民用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和設施設備配置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將在哪些方面促進民用機場母嬰室的建設發展,又將對母嬰旅客的出行體驗帶來怎樣的提升?本報記者採訪了民航局機場司相關負責人,對《指南》內容進行解讀。

  為滿足美好出行需要提供新指南

  問:此次《指南》發佈是基於怎樣的背景?

  答:為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滿足人民群眾對母嬰設施的需求,積極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近年來,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先後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母乳餵養促進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很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關於城市母嬰室建設的有關規定、標準或指南圖集。作為支援母乳餵養、保障母嬰權益的重要設施,母嬰室的規劃建設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民用機場是公共基礎設施,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當考慮母嬰群體的特殊需求,配備滿足需要的母嬰設施。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航空出行的新需要,民航局于2021年8月起啟動開展機場服務設施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健全完善有關指南文件體系,推動打造安全、便捷、舒適、溫馨的機場服務空間環境,努力增強人民群眾對機場高品質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次編制發佈《指南》,就是這一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

  問:此次《指南》發佈具有哪些意義?

  答:調研結果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母嬰群體航空出行意願正逐步提升,對出行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于其他公共場所,機場通常具有建築面積大、流程複雜、用戶需求多樣等特點,對母嬰室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機場母嬰室的建設和運營品質,對於母嬰群體的航空出行體驗具有重要影響。母嬰旅客群體的通用及個性化需求,需要在機場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全生命週期予以統籌考慮。作為國內首部專題指導我國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指南文件,《指南》將為機場母嬰室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提供系統性的方法指導和技術建議。

  問:《指南》的編制工作具體是如何開展的?

  答:《指南》的編制工作,是在多維度多視角的全面調查研究工作基礎上完成的。編制組通過觀察、問卷、訪談等調研方式,總結母嬰旅客行為習慣,分析機場母嬰室使用過程中的真實需求和痛點難點;廣泛調研不同規模和地域機場、國內外航空公司、設計建設和運營維護單位,全面分析機場母嬰室建設運營的特點、模式和方法;充分研究國內外優秀機場母嬰室案例。相關成果以及建議,在《指南》正文和附錄中均有所體現。

  舉例來説,通過調研統計發現,旅客在機場不同區域的停留時間和行為習慣有所差異。相較于其他區域,出港旅客在候機區等候時間較長,母嬰室使用比例高,而進港旅客下飛機後,通常在行李提取廳使用母嬰室。機場應結合母嬰旅客在不同區域的行為習慣,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母嬰室在不同區域的點位和數量。

  推動機場母嬰室從“有”向“優”

  問:《指南》如何推進機場母嬰室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結合不同階段分別提供了哪些實用方法?

  答:我國大多數民用機場,尤其是運輸機場,普遍設有母嬰室,但有配置不等於體驗好。《指南》基於上述問題,將“用戶為先”的理念融入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各階段,形成了具有實操性的全生命週期指導意見。《指南》堅持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自機場母嬰室規劃之初,即要求規劃、設計、建設與運營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在配置規劃階段,《指南》重點對母嬰旅客出行特徵、服務需求進行分析,提出以用戶需求為基礎的人流量測算方法,結合高峰小時旅客量、母嬰旅客比例、基礎服務設施使用比例和平均使用時間等指標,對使用率較高的區域給出了母嬰室數量配置計算公式與示例。

  在設計建設階段,《指南》提供了用戶行為分析、環境感官設計等方法。例如,母嬰旅客在機場出行時攜帶隨身物品較多,在哺乳時可能需要為手機充電,因此建議在哺乳間設置放置物品的臺面以及USB安全電源插座。

  在運營管理階段,《指南》建議通過問卷訪談、意見收集、量化分析等基於用戶視角的多種調研方法,推進品質評估改進,實現服務品質閉環管理與持續提升。

  問:各地機場實際情況不同,《指南》如何兼顧他們的需求和現狀,如何確保指南能夠真正指導實踐?

  答:國內大中小型機場建設條件差異較大,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要因地制宜。為進一步提升普適性,《指南》在母嬰室分類、規劃佈局、設施配置等方面,為不同量級的機場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首先,根據母嬰旅客服務需求,將機場母嬰室分為滿足哺乳、集乳、嬰幼兒護理等基本功能的基礎型母嬰室,以及擴展備餐、遊樂互動等項目的多功能母嬰室。機場母嬰室首先應聚焦和保障基礎服務功能。

  再者,將旅客流程區域劃分為值機、安檢、候機、到達、行李提取、迎客、轉机等10個分區,逐一分析母嬰旅客的行為模式和母嬰室使用需求,提出不同量級機場的母嬰室點位規劃總體要求。同時,針對大中小機場的不同特點和實際需求,提供服務半徑配置和人流量測算兩種方法,供不同量級的機場選擇,努力強化機場空間和服務資源的集約利用。

  最後,《指南》從投入成本和服務體驗兩個維度六項指標對母嬰室設施設備進行評估,從必要設施和具體選型兩方面梳理配置建議清單,方便機場根據自身條件選擇。

  創造母嬰旅客民航出行新體驗

  問:機場母嬰室相較于其他公共場所母嬰室有哪些不同?《指南》為機場母嬰室設計提出了哪些創新建議?

  答:旅客乘機出行,可能在機場停留時間較久,流程動線較長,攜帶行李物品較多,對機場區域不太熟悉。《指南》結合機場出行場景和母嬰旅客出行特徵,提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的母嬰室設計和配置建議。

  點位規劃方面,《指南》建議將基礎型母嬰室分散設置在母嬰旅客主流程動線上,將多功能母嬰室設置在客流量較大的區域;同時,要設置清晰、統一、準確、連續的引導標識,方便母嬰旅客尋找。

  空間設計方面,考慮到母嬰旅客通常攜帶行李、嬰兒車以及使用行李車等情況,《指南》建議機場母嬰室出入口配置自動門系統,內部預留相應的存放空間,並適當擴大哺乳空間和護理空間,方便嬰兒車和行李車停放。

  服務資訊方面,建議在母嬰室內設置航班資訊顯示或提供其他航班查詢方式,便於母嬰旅客規劃行程。在母嬰室外部設置廣播時,應合理控制音量。

  問:機場母嬰室使用有哪些痛點和難點?《指南》是如何指導各機場解決這些問題的?

  答:在用戶調研中,編制組發現部分母嬰用戶在使用機場母嬰室時還存在“不安全、不乾淨、不好用”的擔心。《指南》建議通過人性化服務設計和精細化運營管理,為母嬰旅客提供健康安全、便捷舒適、通用友好的出行體驗。

  圍繞健康安全,《指南》要求機場母嬰室建築材料、裝修材料及設備設施要達到綠色環保和安全可靠的標準要求。在設施配置上,建議嬰兒護理臺進行軟包處理,母嬰室哺乳區和護理區避免直射光源和冷色光源等。在運營管理上,明確了母嬰室清潔消毒頻次和用品配備要求。

  圍繞隱私保護,《指南》建議哺乳區避免與母嬰室出入口直對,哺乳間設置可上鎖的門或拉簾進行隔斷,在哺乳間外明顯位置設置使用狀態提示;在日常運營管理過程中,通過常態化巡視確保母嬰室專室專用,保護用戶隱私。

  圍繞舒適便捷,《指南》強調在哺乳、集乳、護理嬰幼兒等關鍵環節應用人體工學設計,建議選用可搭靠手臂、腰部有支撐的哺乳椅,選用豎向嬰兒護理臺。

  圍繞通用友好,《指南》考慮無障礙需求,在空間佈局方面建議預留輪椅用戶的通行空間,在設施配置方面考慮設置傾斜鏡面、高低位洗手池等無障礙設計。

  問:在適應未來機場建設發展方面,《指南》有什麼指導作用?

  答:《指南》結合近6年的民航母嬰旅客出行數據,基於機場年設計旅客吞吐量進行母嬰室配置規劃,通過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策略,努力滿足機場實際運營情況和近遠期發展需求。

  在設置哺乳區、護理區等基礎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建議增設改善功能分區和個性化功能分區,鼓勵引入或創新母嬰服務産品,為滿足母嬰用戶未來多樣化需求提供空間。

  加強和改進機場母嬰室規劃建設,對於保障母嬰權益、提升出行體驗具有重要作用,是支援母乳餵養、營造生育友好社會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步入三孩時代,旅客同時攜嬰幼兒和兒童出行的情況逐漸增多。《指南》在機場母嬰室設計中兼顧同行兒童出行看護與服務,鼓勵提升配套設施,增加互動、娛樂和閱讀等功能區。

  另外,機場母嬰室既為旅客群體服務,也為在機場工作的女職工提供“愛心媽媽小屋”功能。《指南》聚焦員工集乳需求,對員工母嬰室的規劃建設和設施設備配置也提出了要求。


附件:

相關連結: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