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國際組織 | |
體裁分類: | |
辦文單位: | |
發文日期:2007-02-07 | |
名 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介 | |
文號: | 有效性:有效 |
部號: |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之初是一個一般性地區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聯繫太平洋兩岸的重要紐帶和各成員開展合作的舞臺。
20世紀80年代,國際形勢因冷戰結束而趨向緩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潮流。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北美自由貿易區已顯雛形和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1989年1月提出召開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的倡議。這一倡議得到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東盟的積極響應。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紐西蘭和東盟六國的外交和經濟部長參加了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南韓漢城通過了《漢城宣言》,正式確立該組織的宗旨與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貿易壁壘。
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或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性質為官方論壇,秘書處對其活動起輔助作用。其議事採取協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于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經濟領域。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的總人口達25億,佔世界人口的45%;國內生産總值(GDP)之和超過1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55%;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47%以上。這一組織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到目前為止,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2個成員是于1989年11月APEC成立時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國、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魯、俄羅斯、越南加入。東盟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為該組織觀察員,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和活動。APEC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佈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亞太經合組織的正式工作語言是英語。經過多年的發展,亞太經合組織形成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及其下屬委員會和專題工作組、秘書處等多個層次的工作機制,涉及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宏觀經濟政策對話等廣泛的合作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議形成的領導人宣言是指導亞太經合組織各項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一)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亞太經合組織最高級別的會議,每年下半年舉行。自1993年以來共舉行了10次,分別在美國西雅圖、印尼茂物、日本大阪、菲律賓蘇比克、加拿大溫哥華、馬來西亞吉隆坡、紐西蘭奧克蘭、汶萊斯裏巴加灣、中國上海和墨西哥洛斯卡沃斯舉行。會議就有關經濟問題發表見解,交換看法,會議形成的領導人宣言是指導亞太經合組織各項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1993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召開,此後每年召開一次,在各成員間輪流舉行,由各成員領導人出席(中國台北只能派出主管經濟事務的代表出席)。2001年10月21日,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主持會議併發表題為《加強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紀的新挑戰》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對當前世界和地區經濟形勢的看法,以及對推進APEC合作進程的主張。與會領導人以“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為主題,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以及“9·11”事件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和亞太經合組織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了廣泛的共識。會議通過併發表了《領導人宣言:迎接新世紀的新挑戰》、《上海共識》和《數字APEC戰略》等文件。與會各成員領導人還利用午餐會就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交換了意見,併發表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反恐聲明》。2002年10月26日至2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10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舉行。會議就全球和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執行上海會議成果及反恐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發表了《領導人宣言》和《反恐聲明》。江主席在會議上就亞太經合組織順應時代潮流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廣泛合作闡明瞭中國的原則立場和主張。江主席還就反恐問題作了重要發言,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了演講,並出席了與工商諮詢理事會代表的對話會。
(二)部長級會議:部長級會議是亞太經合組織決策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為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做準備、貫徹執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的各項指示、討論區域內的重要經濟問題和決定亞太經合組織的合作方向與內容。部長級會議實際是“雙部長”會,即由各成員的外交部長(中國香港和中國台北除外)和外貿部長,或經濟部長、商業部長等(中國香港和中國台北派代表)參加的會議,每年在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一次。自APEC成立以來共舉行了14屆,其中89年至92年分別在澳大利亞堪培拉、新加坡、南韓漢城、泰國曼谷舉行,此後則分別與當年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同地舉行。此外,APEC每年還舉行一些專業部長級會議。
(三)高官會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協調機構,始於1989年,通常由當年舉辦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東道主主辦,每年舉行3至4次會議,主要負責執行領導人和部長級會議的決定,審議各工作組和秘書處的活動,籌備部長級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其後續行動等事宜。高官會議下設4個委員會和11個專業工作小組。4個委員會是貿易和投資委員會、經濟委員會、高官會經濟技術合作分委員會和預算管理委員會。11個專業工作小組分別為産業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能源、海洋資源保護、電信、交通、旅遊、漁業、貿易促進、農業技術合作和中小企業。
(四)委員會和工作組:高官會下設4個委員會,即:貿易和投資委員會(CTI),經濟委員會(EC),高官會經濟技術合作委員會(ESC)和預算管理委員會(BMC)。CTI負責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高官會交辦的工作,EC負責研究本地區發展趨勢和問題,ESC負責指導和協調經濟技術合作,BMC負責預算和行政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此外,高官會還下設11個工作組,從事專業活動和合作。
(五)秘書處於1992年9月在新加坡設立,為APEC各層次的活動提供支援與服務。秘書處最高職務為執行主任,任期一年,由每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道主指派。副執行主任由下屆APEC會議東道主指派,一年之後成為執行主任。網際網路址:APEC秘書處網站地址:http://www.apecsec.org.sg。
(六)工商諮詢理事會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常設機構,1995年11月在日本大阪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太平洋工商論壇。它的主要任務是對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以及創造有利的工商環境提出設想和建議,並向領導人和部長級會議提交諮詢報告。理事會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工商界人士參與亞太經合組織合作進程。每個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派3名具有代表性的工商界人士參加理事會。工商諮詢理事會秘書處暫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經費由各成員繳納。理事會主席採取輪換制的原則,即由當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東道主擔任工商諮詢理事會主席。工商諮詢理事會每年召開3-4次例會,並在每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與各成員領導人舉行一次對話會。
(七)中小企業部長會議的目的正是為了找出影響亞太經合組織中小企業發展的領域,協調政策措施並討論如何在這些方面加強合作,推動各成員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中小企業在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中佔有重要地位。該地區95%的企業為中小企業,雇用了80%的勞動力,佔國民生産總值的30%-60%和整個出口的35%。但由於規模和實力原因,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了特有的困難。
(八)婦女領導人會議由亞太地區經濟體中商業、政府、學術界和民間、社會等方面的婦女領導人組成,是亞太經合組織框架內形成的婦女論壇,它不設領導機構和常設機構。其目的主要是為亞太地區婦女設立一個進行交流的論壇。它提供、傳播、推動並應用與性別相關的知識和資訊,重點為各國中、小企業的女企業家開展經貿合作提供機會,並向亞太經合組織提出意見和建議。2000年汶萊會議決定成立了由7人組成的婦女領導人會議協調組,負責承擔宣傳聯絡、監督、諮詢等工作。婦女領導人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當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道國主辦,會議議題一般與政府會議主題密切相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