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映的電影《中國機長》引起了民航從業人員的共鳴。在影片的最後,機長在安全著陸後,鄭重地向所有旅客、所有工作人員、所有媒體説出的那句“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讓每一名民航從業人員深思。
很多人認為空中乘務員就是端茶倒水的,只不過工作場所由地面變成了空中。其實,服務只是我們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守護安全才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我是一名一線客艙乘務長,工作十數載。從初次穿上制服走進客艙的懵懂新鮮,到現在已經獨立帶組執行航班任務,一路走來,我遇到過許多情況,大到機上旅客突發疾病生命垂危,小到旅客不慎將熱水濺灑到身上。我的成長也歸功於處理這些大大小小的突發情況,從懵懂期勤報告、啥事兒都聽乘務長的安排,到成長期歸納總結成功處置經驗,再到成熟期獨當一面處理突發情況並妥善善後。回顧工作經歷,聯想到“三個敬畏”,民航安全的靈魂不正是體現在“三個敬畏”上嗎?
“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這是民航人的底線。下面我從一線乘務長角度闡述對“三個敬畏”的認識。
敬畏生命。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數百萬人感染,各行各業面臨停工停産,社會經濟遭受重創,民航業也因此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在4月14日召開的民航安全運作形勢分析會上,馮正霖局長詮釋了“三個敬畏”精神,並提出“民航人都是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逆行者”。作為直接面對旅客、直面可能存在風險的一線工作者,乘務員義無反顧堅守在抗疫的第一線,防護服、口罩掩蓋不住我們對安全的執著。在執飛歐洲、日本等高風險航班時,我們勇敢地走進客艙,走近旅客,為他們測量體溫、協助填報健康申報表;遇到老弱病殘孕旅客,我們依舊不改我們的安全服務初心,全程關注他們的安全,全程了解他們的乘機體驗,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對旅客“敬而遠之”。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乘務員還是敢於站出來解決問題。在疫情期間,我們的航班量少了,服務程式改變了,但對安全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卻沒有絲毫改變。正如當年汶川地震後執行包機任務、執行利比亞撤僑任務等急難險重任務一樣,我們衝鋒在前,堅守崗位,體現出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敬畏規章。自古有雲:“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各行各業都有帶有自身色彩的規章制度。民航業的規章主要是要確保安全,空中乘務員這個民航從業群體自然也恪守著安全規章。執行安全規章是乘務員的職業操守,對於規章的敬畏是我們保障每一個航班的客艙安全、旅客安全的重要基石。遇到旅客突發疾病,我們有乘務員手冊,嚴格按照程式執行,就不會在安全事件處理中失誤,從而挽救許多生命;遇到航班臨時減客,我們會嚴格按照規章對客艙進行局部清艙,不放過每一個死角;航班結束後,我們會利用航後休息時間鑽研規章、手冊,參加各類規章學習和考核,去完成好每一次的培訓任務。只有這樣,在日常航班中處理突發情況時才能做到心不慌,手不亂。
敬畏職責。人們經常會在工作中説:“職責所在”。職責從字面上理解:職者,職業也,是我們從事的工作;責者,責任也,是從業人員所背負的使命任務。乘務員從完成初始培訓、崗前培訓、帶飛放單,到穿上制服獨立執行航班,保衛安全的職責就與我們息息相關。穿上了這身漂亮的乘務員制服,讓我們不僅變得端莊美麗,更多的是背負起了職責。航班大面積延誤,客艙中旅客心急如焚,他們唯一能求助的就是這些身穿制服的乘務員。這時候你會選擇逃避,還是勇敢面對?我相信大家的選擇一定是後者。因為我們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在航班中遇到旅客突發疾病,沒有醫生在場的情況下,我們要義無反顧衝在最前面,利用所學的急救知識救治旅客。當執行夜航航班任務想睡覺的時候,身上的制服告訴我們不可以,與飛行機組一起保障客艙的安全是乘務員共同的職責所在。
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我們乘務員和所有民航人將義無反顧,時刻守護旅客的安全。(作者顧俊 單位:國航上海分公司客艙三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