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文:我的俯拍情結
來源:中國民航局2019-09-05 09:31 分享到: 字體: 列印本頁

    

  30多年前,曾在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主講過楷書課,編寫出版過數十種字帖和教材,擔任過中國書協第一屆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的著名書法家李石文,雖然在書法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他卻説:“攝影才是我的第一業餘愛好。我的攝影情結是俯拍。”愛攝影、愛俯拍,這還要從他進入中國民航時説起。

  通信連裏的小才子

  上世紀70年代初,李石文就讀于瀋陽第二十六中學,因為能寫會畫,成為校團報主編。高中畢業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赴鐵嶺地區西豐縣插隊。當時,正趕上農業學大寨搞農田基本建設,其擔任了《戰區報》的主編。基本建設結束後,他當上了公社文化幹部,時常到縣裏參加各種文化技能培訓,這其中也包括攝影培訓。

  一年後,該公社來了兩位軍人,成立了招兵辦,李石文也成為招兵辦的成員之一。在招兵工作中,兩位軍人非常喜歡這個有才幹且辦事機靈的小夥子,於是李石文作為民航文化兵被應招入伍(當時的中國民航屬於部隊建制)。此後40年,他的人生被鎖定在中國民航。

  李石文先被分配到民航總局指揮部通信連。民航總局八樓禮堂開大會,寫大橫幅都是他的事,不是正寫,是反著寫剪下來,橫幅挂上去看不到鉛筆痕跡;寫總局墻外大標語,他拿起板刷,不用打格,不用勾線,直接寫出老宋体,圍觀的人嘖嘖稱奇。民航總局樓前大柱子上的局牌也是他寫的。“通信連來了個小才子”。他被民航總局辦公室要走,又被宣傳部搶到,當了28天秘書的李石文成為宣傳部幹事。宣傳部領導研究決定,指派攝影大師陳長芬為李石文一個人上攝影課。

  跟陳長芬大師學攝影,他不僅學會了攝影技巧,還學會了靈活運用。如周恩來總理為中國民航題詞的三句話“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在民航深入人心。這是周總理在一份報告中的批示。陳大師把批示拍下來進行放大,裁剪拼接,再拍照,再放大,反覆多次才做成功。後來,國際民航組織在中國開大會,會議期間要挂有中國民航標識的旗幟。時任民航總局副局長的包培德點名讓李石文設計製作。他就用了老師曾經用過的辦法,把局徽、“中國民航”四個字,以及“CAAC”英文縮寫組成了代表中國民航的標識。這個標識一直沿用至今。還有《中國民航報》報頭這五個字是周總理的手跡,也是他用同樣的辦法拼出來的。

  站得高 才能看得遠

  1986年秋,中國民航首次出資拍攝一部8集的電視連續劇《北飛行動》。李石文被民航總局宣傳部派駐劇組擔任監製兼劇照攝影師。拍攝地在河南開封傘兵旅,那裏鉛封著10架兩航起義飛回的C-46飛機則作為這部劇的活道具。一天晚上,劇組研究決定,根據劇情需要,翌日要拍攝C-46起飛場景。鉛封了近40年的飛機要起飛,李石文堅決反對:“我代表民航總局決定,飛機可以滑跑,但輪子決不能離地!”能在緊要關頭作出果斷決定,消除安全隱患,正是他站在了大局的高度審視突發事物的結果。這個高度就是中國民航的制高點,就是敬愛的周總理那三句話的第一句:保證安全第一。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中國民航》雜誌創刊于1982年。創刊之始,發行量每期12萬冊。由於種種原因,到1994年發行量減少到每期不足3萬冊。這一年,《中國民航》雜誌和外商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發行量每期20萬冊。民航總局派時任宣傳部副部長的李石文接手這本雜誌。上任伊始,他先抓主要矛盾,以雜誌的發行進行重點突破,當年底就實現了扭虧為盈。根據雙方協議約定,每年增加5萬冊的發行量。即1996年25萬冊,1997年30萬冊。但李石文提出,1998年發行量只增印2萬冊。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冥冥之中預感到危機來臨的李石文帶領《中國民航》雜誌成功避險。危機過後,外商CEO來北京,與大股東瑞士駐華大使一起登門致謝。

  “俯拍僅僅有高的視角還不夠,還要有瞬間取景的本領”。李石文把俯拍的思維運用到了工作中。1999年,著名煙草企業大紅鷹集團擬在《中國民航》雜誌上投放廣告。這對雜誌社來説有兩個死結。一是與外商簽署的合作協議中有約定,中方不得接廣告;二是國家有規定,煙草行業不能做廣告。他沒有知難而退,在與大紅鷹的接觸中,突然靈光閃動,提議舉行“飛躍世紀——大紅鷹中國風光攝影大獎賽”。經過週密的組織策劃,大獎賽成功舉行,徵集海內外作品38986幅。2001年1月6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大賽獲獎作品展。展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中國民航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文聯和民航總局做後援單位。時任中國攝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陳淑芬深有感觸地説:“這是新中國成立50年來舉辦的最棒的,也是水準最高的一次攝影展。”

  雖然負責中國民航雜誌社的日常管理工作,但在民航的重要新聞活動現場,李石文都拿上相機,親自上陣。1996年,在首屆珠海國際航空航太展上,外國戰機第一次來中國進行飛行表演,當兩架俄戰機高速對飛時,他只按了一下相機快門,心説有了,就拎著相機去搶拍別的鏡頭。這種自信,即得益於陳長芬大師的精心教導,也得益於他平日裏的勤學苦練。

  在接手《中國民航》雜誌工作的初期,他正就讀于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書法專業。本打算一直讀下去,但因為工作忙碌,經常連寫作業的時間都沒有。他拿這四句話調侃自己:下鄉不鋤地,當兵不扛槍,上大學不交作業,當編輯不寫文章。雖然他沒扛過槍,但他是一位新聞戰線的排頭兵。

  對俯拍情有獨鍾

  2001年,中國民航雜誌社成建制併入中國民航報社出版社,經營情況可謂芝麻開花。為了更上一層樓,李石文采用開源節流、雙管齊下的辦法,先後5次向上級打報告,將持續20多年的《中國民航》雙月刊改為月刊;並將雜誌的印刷從香港轉移至國內。效益再創新高。朋友調侃道:“你們雜誌社的人都是二百五。”從虧損50萬元到每人平均利潤250萬元,《中國民航》雜誌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李石文都堅定地站在高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並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

  做好一本雜誌,不僅要抓管理,還要抓內容創新,李石文將俯拍情結運用得淋漓盡致。在接手這本雜誌工作初期,他讓美術設計師把《中國民航》從裏到外設計了多種新方案,但對封面設計一直不滿意。最後,他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方案:封面上部是周恩來總理手書“中國民航”四個大字,大字下面是撐滿畫面的俯瞰祖國大地和世界各地風光的藝術片。作為客艙座椅後背口袋裏的航機讀物,這樣的封面設計既符合中國民航的高度,也符合攝影是減法的藝術理念。

  把《中國民航》雜誌封面大圖做成俯瞰大地,喜歡俯拍的他卻沒有獨享這近水樓臺。在雜誌社工作10多年來,只刊發過3張他的俯拍圖片做封面,且都是作為“替補隊員”上場的。

  嚴格自律的李石文,還有著一顆柔軟的心。2008年5月12日,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汶川大地震。正在東北採訪的他心繫災區。心急如焚地寫下了一首歌詞:

  誰能給我插上一雙翅膀,

  讓我快快飛向那遙遠地方!

  那裏沒有我的兄弟姐妹,

  那裏沒有我的親爹親娘。

  但是我要飛,

  因為我們都是中華兒女,

  因為我們都姓炎黃……

  這首歌在全國職工原創歌曲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在東北的採訪工作結束後,他立刻飛向了災區。

  在抗震救災現場,他拍到了第一架外國貨運飛機滿載救援物資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卸貨和改裝後的國航波音757飛機運送傷員的場面;他登上了川航客機,留下了受傷小女孩安靜地躺在機艙內等待起飛的鏡頭,以及被民航解救的山民與其愛犬在飛機起飛瞬間隔窗再看一眼家園的眼神;不僅拍下了小小年紀的志願者照料失去了親人的小幺妹的感人畫面,還記錄下了民航快遞小哥不顧家人的安危,不顧個人生命危險連夜開車衝進災區與外界溝通的動人事跡……

  在搭乘直升機前往救災地點的飛行途中,李石文讓飛行員打開艙門,將鋼絲繩拴在腰間,探出身子俯拍大地。曾經的美麗山川和村落、田園,在災後竟是滿目瘡痍,他的心在流淚……

  李石文説,他的俯拍情結是與民航情結緊密相連的,他的攝影技能也是伴隨著中國民航的騰飛而提高的。對俯拍李石文有著自己的詮釋。他認為,很多人把在飛機上往下拍照稱為“航拍”或者“空拍”,這是不準確的。人類文明的演進,先有航海,後有航空。開飛機的説是航拍,開輪船的會有意見。空拍也不對,對於傳統膠片相機來説,沒有裝膠片的拍照才是空拍。所以,從上往下拍照應該被稱為俯拍。他説:“我愛俯拍,它能夠提高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當你俯瞰這個世界時,你的心胸就會越來越寬廣,你的頭腦就會越來越清醒,你的心情就會越來越平靜。”

  李石文

  1955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1976年,在民航總局指揮部通信連從事報務員工作。

  1980年,任民航總局宣傳部幹事,從事《中國民航(簡訊)》,《中國民航報》文字、攝影、美術編輯工作,兼記者。

  1989年,任民航總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95年,任中國民航宣傳廣告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民航雜誌社社長、總編。

  1996年,任首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

  2000年,任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組委會成員。

  2004年,獲得國家級“德藝雙馨”稱號。

  2009年,任中國畫報協會副會長兼書畫研究院院長。

  2010年,任中國民航報社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其攝影作品《山乎水乎》和《赴湯蹈火》在第八屆中國攝影大展中入選並獲獎。同年,任中國企業攝影家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

  2015年,獲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鏡美尊”獎。

 

  《山乎水乎》2008年3月拍攝于波札那

  《呵護》2007年10月拍攝于巴丹吉林沙漠

  《天目》2006年11月拍攝于北京至烏魯木齊航班上

    《赴湯蹈火》2008年3月拍攝于波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