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芬:光影一甲子 民航不了情
來源:中國民航局2019-09-05 09:24 分享到: 字體: 列印本頁

  

  接受採訪的陳長芬(嚴寬/攝)

  

  在北京東四西大街155號中國民用航空局的一樓大廳,周恩來總理為民航的題詞——“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銘刻在大廳的墻壁上,醒目、莊重。60多年來,這三句話始終被民航奉為圭臬,為中國民航的安全發展保駕護航,也見證著中國民航的騰飛和輝煌。

  “周總理的題詞是1957年10月在中緬航線通航一週年總結報告上的批示,後來成為民航工作的指導方針。為了能更準確、規範地將這三句話呈現出來,我在1965年前後從檔案室把文件調出,一個字一個字地翻拍下來,重新排列、整合、製作,之後被刻在了民航局大樓的墻上。這也是我用攝影為民航做的一點小小的事情。”用一口“正宗的”湖南普通話回憶起50多年前的事情,已經78歲的陳長芬不經意間還是流露出些許眷戀和自豪。

  “把我的青春獻給祖國”

  1959年初,剛剛成立不久,地處廣西柳州的中國民航第四航校到湖南衡陽招生,因為政治條件、家庭狀況都符合要求,成績好,身體好,正在鐵二中讀書的陳長芬被選中了。其時,到航校學什麼,以後做什麼,未滿18歲的陳長芬一無所知,而接到通知後打起行囊,説走就走,只有一個念頭:要把我的青春獻給祖國。

  “祖國在哪?祖國在我心中。”陳長芬説著,把手放在了胸口的位置。

  入校後,陳長芬被分到商務班運輸專業。雖然學制是兩年,但學習時間卻被壓縮至半年。“當時建國剛剛10年,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民航也不例外。所以時間被縮短,大家的學習壓力都很大,但師資都是從全民航選調的最好的老師,比如我們的英語老師就是一個參加過兩航起義的人。”

  在柳州當地有一個説法“四個蚊子一盤菜”,用以形容蚊子之大,而這也讓陳長芬記憶深刻。“我們商務班學員屬於地勤,由於供給有限,夏天是沒有蚊帳用的。晚上光著膀子睡覺,剛躺下就撲上來一層蚊子。”一邊説,陳長芬一邊揮著胳膊來形容蚊子撲上來的樣子。這些事現在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卻是那時的真實情景,可學員們卻並不以為苦,依然爭分奪秒,熱情高漲地學習。而正是航校期間的這段經歷讓陳長芬體會到了民航工作者那種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精神,讓他的一生都對民航充滿了愛和敬意。

  因為美術字寫得好,進校不久陳長芬就開始參與學校的板報製作,1959年9月畢業時,他被留在了學校政治部任宣傳幹事,並且第一次觸摸到了相機。一位政治教員將一部沒有人使用的萊卡M3給了陳長芬,並告訴他怎麼拍照和放印。“那時候學習資料很有限,除了跟書上學,我也去照相館跟拍照和洗相的師傅學。”

 

  1959年,陳長芬開始了他自詡為“人生的第一幅作品”《柚子》的創作。創作初衷除了因為廣西柳州盛産柚子外,陳長芬心裏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要表達,“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10週年,我們都是共和國的‘幼子’”。

  這一年冬天,陳長芬開始了自詡為“人生第一幅作品”《柚子》的創作。目標很清晰,要拍攝一幅有形體、有構成、有畫面效果,但沒有影子的作品。然而如何拍卻不知道。在桌上把柚子擺來擺去,拿著燈晃來晃去,看到影子就躲來躲去,一來二去,陳長芬用了兩年才完成拍攝。

  航校第一期飛行學員畢業時,陳長芬接到一個任務,為學員拍畢業照與合影。為此,陳長芬專門買來一部10英寸×12英寸的木製座機,使用7英寸膠片,通過分格推拉的方法進行拍攝。如何分格推拉,沒有人教,陳長芬只能是一邊摸索一邊拍攝。任務完成後,學校還專門舉辦了一個小型影展,沒有展廳,就在教室裏把照片放在椅子上進行展示。“那時候,用木製座機給飛行員拍照,我覺得特別驕傲。現在,那批飛行員都會説‘我的畢業證書上的人像照和畢業合影可是陳長芬給拍的’,也挺驕傲。”説著,陳長芬掩飾不住得意,咯咯咯地笑出了聲。

  伴隨著中國民航飛出去

  由於國家經濟遇到困難,航校在成立3年後被撤銷,陳長芬也結束了航校工作,來到北京,在民航局宣傳部任攝影宣傳幹事。

  “我從拿起照相機那一刻起,就要做一個中國最優秀的攝影師。”這是1960年陳長芬在自己的日記裏寫下的一句話。然而讓他痛心,並且至今都無法釋懷的,是“文革”期間他親手燒掉了這本日記。但歲月流逝,有些刻骨銘心的東西早已融入到他的血脈之中。無論是在民航局機關,還是在寧夏沙漠裏的五七幹校,抑或是奔走于祖國的四面八方,陳長芬一直將攝影作為宣傳民航的工具不斷努力著,並以此作為人生和事業的唯一準則。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的各行各業都迫切需要去與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民航率先而行。

  “你們知道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國家簽署的對外合資第一號文件是什麼嗎?是中國民航與香港商人伍沾德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你們知道公司成立前航空配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嗎?是如何讓麵包不掉渣。”

  陳長芬一直在自問自答,顯得有些激動。作為那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他用相機記錄了整個過程,從公司成立,到設備進口、人員培訓、項目攻關、餐食製作,一直到配上飛機。

  “你們知道那時頭等艙配的什麼餐嗎?是茅臺和龍蝦呦。”説罷,陳長芬哈哈大笑。

 

  陳長芬拍攝的20世紀80年代初民航頭等艙服務,茅臺酒和龍蝦都是當時頭等艙旅客可以享用的美味。

  1981年,中美實現通航,開通北京、上海至舊金山、紐約航線。在首航飛機上,有一支由60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陳長芬是裏面唯一的攝影師。可是,在回程時,大家發現客艙裏竟然一本中文讀物都沒有,全被美國的報刊和讀物佔據了。

  當時的民航局長也在飛機上,他把陳長芬叫到頭等艙問:“這是我們的飛機,卻全是美國的報紙雜誌,你看怎麼辦?”

  “怎麼辦?我們自己辦一本雜誌,一本中國民航的航機雜誌。”陳長芬當時這樣回答。

  1982年2月,《中國民航》雜誌創刊。創刊號的封面為陳長芬拍攝的長城。

  於是,在1982年,新中國最早的航機雜誌《中國民航》誕生了。陳長芬作為創刊人之一,任雜誌攝影記者。第一期《中國民航》的封面,是他拍攝的八達嶺長城。

  “《中國民航》雜誌從一開始定位就不僅僅是一本航機讀物,而是中國改革開放對外宣傳的平臺。”陳長芬説,“所以雜誌的內容除了民航的資訊外,更多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領域的發展成果,我們的傳統文化、旅遊資源。”在他看來,講好民航故事,宣傳國家形象,始終是他作為一名民航攝影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1982年10月1日,陳長芬從北京飛往上海,去拍攝剛剛奪得第9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的中國女排。在返程時,他在機艙裏拍下了這張闔影。

  “搭建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1989年,時任《中國民航》雜誌副主編的陳長芬離開了本職崗位。也是在這一年,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美國《時代》週刊評選出的攝影術發明150年來“影響世界的十大攝影名人”,並成為該雜誌特刊封面人物。“我離開民航,是想更專注于攝影藝術的創作和研究,搭建起具有民族背景、民眾文化背景的,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當年陳長芬在柳州航校學習工作時,有家人或朋友到航校看望他,他都會帶著人家去看飛機,在飛機下面拍一張留影。多年後,在與國外友人交流時,陳長芬都會説一句話:“如果你想了解民航,那就去觸摸一下飛機;如果你想了解中國,那就去觸摸一下萬里長城。”

  在陳長芬的藝術創作中,長城成為了他最重要的載體。在他看來,長城不僅是人類雙手創造的奇跡,在長城上能找到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理念、民族特徵的東西,而且也具有最早的網際網路概念,沿著長城與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歐洲聯繫在了一起。2007年,陳長芬在美國休斯頓美術博物館舉辦了為期半年的《長城》攝影展。讓陳長芬感到鼓舞的是,美術館在做展覽時,他的長城作品與莫奈、畢加索的名作同一時間展出。同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了陳長芬的《長城》攝影集,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在攝影集的序中寫道:“通過他最具力量的作品,他讓另外一種觀看成為可能,並且給我們留下了‘天地間唯一’的長城這一無法忘卻的感受。”

  通過鏡頭,陳長芬讓長城具有了世界性的語言,而對於他自己來説,打開世界之門的,則是柳州航校那條鋪滿石子的土跑道。“天空是視野,那雖然是一條很簡陋的土跑道,但它讓我飛向藍天,進入到一個更大的空間。”陳長芬飽含深情地説。

  兜兜轉轉60年,前30年在民航做事情,後30年專注于藝術創作。但用陳長芬自己的話説“我的心從未離開民航”,一如他那濃郁的湖南鄉音,從未改變。

  陳長芬

  1941年出生於湖南衡陽

  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

  198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陳長芬藝術攝影作品展》

  1989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攝影術發明150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成為該雜誌特刊的封面人物

  1989年榮獲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

  1990年在日本出版《長城》攝影畫冊

  1992年獲中國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編入美國版《世界攝影史》,書中認為:“陳長芬對攝影美學潛力的領會,在他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現代美學觀念和古老的哲學思想融合起來。”攝影作品《裂變》也同時編入其中

  199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長城詩史》攝影展

  2007年在美國休斯敦美術博物館舉辦《長城》攝影展覽;同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陳長芬《長城攝影集》

  2012年應邀參加倫敦書展,在主會場現場演講《出版與影像》

  2013年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廈舉辦陳長芬攝影藝術展

  2014年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辦《長城》攝影展

  2016年2月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中國山水》巨型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