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主導“鏘鏘三人行”——白雲機場股份公司創新班組建設側記

 

  5月底的廣州,雷雨頻密,給航空出行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刻的白雲機場AOC(運作控制中心)——這個航班運作調控的指揮中樞、也被稱為“最強大腦”,裏面的工作人員在緊張地忙碌著,一個個指令從這裡暫態發出,都為了一個目標——通過系統的最佳調配,“抓間隙、搶航班”,確保這個日均航班量已達1300班的大型樞紐機場更準點運作。

  正在坐席前全神貫注工作的任燕是這裡的一員,這位文靜的美女雖然只是白雲機場運作控制中心一個入職僅七年的普通員工,但是她和兩位同事發起成立的“石榴籽”服務三人組確已經名聲在外——她們原創的一個項目實施不到兩年,就有上百萬名旅客不同程度減少或避免了航班延誤帶來的煩惱。

  5月28日,當由中南局組織的“踐行930,榜樣在身邊”走基層新聞采風小組走進了白雲機場,發現像“石榴籽”這樣的三人組竟有300多個,涵蓋安全、服務各環節,這些數量眾多的“鏘鏘三人行”,是白雲機場抓“三基”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自2016年開始運作,通過三年摸索實踐,白雲機場已經逐步構建起“管理機制”、“研究機制”、“支援機制”、“交流機制”、“獎勵機制”等一整套的安全、服務三人組活動機制,通過培育創新土壤、挖掘創新種子、打造創新團隊、研發創新産品,鼓勵基層一線員工走在創新前列。

  “三人行必有我師”,優秀的課題不僅獲推薦參加公司層面“創享會”,參加現場“擂臺賽”競選最佳人氣小組,獲獎的項目更由白雲機場股份公司董事長邱嘉臣來頒獎……在短短三年時間裏,“鏘鏘三人行”冒出了一批像“石榴籽”一樣的明星班組,一項項成果正生龍活虎地呈現出來,班組建設被徹底激活。

  用“石榴籽”稀釋航延“痛點”

  每年4月開始,廣州就開始進入雷雨的高發季節,民航服務保障壓力激增。在2017年4月到6月,當年年旅客吞吐量已經突破6500萬人次的廣州白雲機場,航班放行正常率最低時只有63%,如果要完成80%的目標,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惡劣天氣頻繁出現、流量控制影響疊加、運作資源緊張……

  “安全服務工作的基礎在一線。安全服務管理的重心必須下沉!”,借鑒其他行業創立的小組制工作模式,結合民航特色和企業實際,從2016年9月起白雲機場創新推出了安全、服務“三人小組”活動,按照“找問題尋答案、找人才獻力量、找方法促創新、搭平臺促交流”的工作思路:鼓勵廣大基層員工自由組隊,把提升生産保障各環節的安全、服務水準作為著眼點,自選課題,成員可以跨界挑選,獲批後自主開展活動。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像“石榴籽”一樣的三人組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2016年啟動這項活動以來,總數超過300個,他們發出的鏘鏘聲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粉絲和眼球。

  “石榴籽”小組成立了,對於年輕的任燕三人組來説,難題一個接著一個:該從哪選突破口?小小的年紀,協調那麼多部門和人員,人家不聽怎麼辦?

  萬事開頭難。白雲機場以基層為突破口抓安全和服務的大環境、白雲機場運控中心領導和同事全力支援的小環境,都給了“石榴籽”小組充分的自信。於是三人組成員開始選突破口。

  經過對白雲機場每月的航班放行延誤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延誤時間在5分鐘以內的航班約佔白雲機場放行不正常總量的15%,佔比較高,且延誤原因多集中在各保障環節或放行環節間的銜接上。難啃的骨頭終於找到了:若能提前介入加強此類短時延誤臨界航班的統一監管、疏通各單位間的資訊渠道,15%的損失或可以追回。

  經過充分論證和精心設計,以“石榴籽”三人組為核心的小團隊經充分溝通、協調、研究後,正式制定了“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航班放行協調機制”,建立了日常溝通協調平臺。2017年9月4日,這個“短時延誤航班協調機制”的項目正式落地實施,“協調平臺”正式運作。當天就初戰告捷,經過協調,廈航一航班如果按過去的老方法,將會延誤近四分鐘,而用新的措施,順利把四分鐘給搶了回來,該航班準點從白雲機場起飛。

  “成功了,多麼寶貴的4分鐘!”啃下第一個硬骨頭,三人組信心倍增。

  可別小看這幾分鐘,正所謂積少成多,為每個臨近延誤航班搶回5分鐘,對於每天出港航班量超過六百個航班的白雲機場來説,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據統計,該項目自2017年9月開始實施到當年年底,短時延誤臨界航班總體協調成功率高達81%,將白雲機場的放行正常率提升了三個百分點,意味著有上百萬人次的旅客從中不同程度地受益。

  取得這樣的成績,“石榴籽”三人組付出了太多的體力、腦力、腳力,經常為搶一個航班,要在3分鐘內做決策、下指令,不停地接打電話,有時整天沒時間喝一口水,工作緊張時還需要加班加點。白雲機場運作控制中心副主任汪偉説,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航班延誤,給旅客更好的出行體驗,有時候他們工作的緊張程度比“996”還要強,大家都笑稱自己是“007”,就是在特殊情況下的攻關期,一週時間內,幾乎從0點工作到0點,工作生活都在單位。“石榴籽”精神迅速輻射到了運控中心各個崗位、各個班組,團隊成員不斷壯大,從起初的三個人發展到小組,再到各個席位。在一次雷雨保障攻堅中,小組成員林穎輕傷不下火線,腳傷包紮後,仍拄著拐杖要堅持上班。多日的疲憊換來了難以掩飾的喜悅,2017年,“短時延誤航班協調機制”項目榮獲白雲機場服務三人組年度課題一等獎,還獲得了CAPSE2017年度服務創新獎,全國僅4家機場獲此獎項。

  2018年4月至6月,受惡劣天氣、流控影響等不可抗力等原因影響,白雲機場在前期短時延誤項目的基礎上,提出了“保八”攻堅戰,航班放行正常率要保持在80%。“保八”目標就像一個大石頭,再次攔在白雲機場運作控制中心面前。這一次,“石榴籽”團隊再次當起了尖兵小分隊,一個航班一個航班地緊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結果不負重望。在總歷時285個小時的“保八”衝刺中,共完成6200多個航班的2萬多個節點的全流程協調和監控,超過百萬人次的旅客從中受益。

  “小發明”孕育“好家風”

  從基礎做起,從小事抓起,通過一點點不斷的改進,就能一步步邁向成功。

  對於白雲機場航空物流服務分公司的員工來説,貨站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溫暖,每一位員工都在此為這個“家”貢獻智慧與力量。

  2019年5月28日下午,在白雲機場國際1號貨站庫內,小班長王升彬正在緊張忙碌著,除了是“天地紐帶”班長以外,他還兼任著一個重要的職務一一航空物流服務分公司“護航”三人組的組長。

  王師傅開著一輛電動拖車,要把一個底架挂在拖車後,底架前方有一個三角形的鐵制接頭,正要往拖車上挂,參加釆風的兩位經常舞文弄墨的宣傳主管提出要掂一下鐵制接頭的份量,好傢夥,就像搬石頭一樣,有些吃力地才把鐵制接頭掂起十釐米左右的高度。王師傅介紹説,這個接頭有近三十斤重,過去要把底架挂到拖車上,需要2個人才能完成,每天需要完成2000次左右的拖車挂板操作。幾個小時下來,“我們的手和胳膊都是麻的。有時候一不小心,還容易砸傷手和腳!”

  介紹完畢後,王師傅開始一個人進行拖車挂板操作,他拿著一根鐵棍,看上去就是一根很普通的鐵棍,只是在其中一頭焊上了一個直徑僅有幾釐米的小圓餅。王師傅把底架前面的鐵制三角接頭抬起後,將這個特製的鐵棍插在接頭孔裏,再倒車對準孔位銜接,便順利完成了拖車挂板,不但無需他人協助、節省人力,還有效地保護了挂板人員的安全,免受不慎砸傷,推廣兩年以來,從未發生過被砸傷的不安全事故,王師傅和同事們給這個小發明起了一個正式名字:“易挂撐”。

  這個小發明,其實製作的成本也就是三十元錢左右,不但經濟實用,還在白雲機場各貨站快速推廣使用,在中國民航機場協會安全(安保)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度工作會議期間,這個小發明引起了國內幾十個機場的關注。

  王師傅的這個三人組,通過“易挂撐”為貨站獲得了良好的安全效益,他也成為機場物流裏的明星人物。很快,像王師傅這樣的小人物原創的小發明、小點子輪番上演,比如“快速卷帶機”、“板箱防風鎖”、“蜂鳴器”投入改造的成本多數僅需幾十元錢,別小看這些小發明、小點子,它們起到了大作用。

  三人組的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公司內部,航空物流服務分公司黨委副書記陳國東介紹到,物流公司積極鼓勵和創新“外聯”的合作模式,希望公司的三人小組“打開門、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小組採取跨單位“聯盟”、跨部門“結對”的合作方式,用旁人的角度尋找漏洞,以交叉的方式尋找問題。“在雲端”服務三人組原創的“郵件預檢新模式”,就是聯合了廣東省郵政公司旗下的國內三大國際郵件互換局之一的廣航中心,設計了新型郵件收運服務模式,入倉符合率從原來85%左右提升到現在95%,成為打造“效率物流”的一次成功實踐。

  白雲機場去年貨郵吞吐量達到189萬噸,2018年國際1號貨站貨量增長率在白雲機場三大貨站中位居第一。他們在白雲機場此次安全服務三人組的創新活動中,匯聚大家智慧,聚焦眾人所長,許多一線員工自由組隊、自選課題,而且這些接地氣的課題解決了多年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攻克難題的過程中激發出了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工作激情,既有效處理了安全隱患,也培育了一支善於創新、主動創新的員工隊伍,帶動全體員工提高安全素質和安全自覺性,並形成良性互動,為白雲機場這個大家庭培養了優秀的“家”風。

  聯合采風組通訊員:施書芳(河南機場集團)、陳子鵬(廣東民航機場建設有限公司)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