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運輸發展 機場建設

  

  
 
改革開放40年民航運輸發展情況

  (一)航空運輸持續快速增長

  1978年,全行業旅客運輸量230萬人世界綜合排名僅為第37位,旅客運輸量在國家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僅為1.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航運輸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底,全行業累計完成運輸總週轉量1083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5.5億人次、貨郵運輸量705.9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362倍、239倍和110倍,旅客運輸量在國家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29%

  (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民航“政企不分”,獨此一家。80年代以後,為加快民航業發展,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航通過實行“政企分開”、鼓勵新設航空公司等手段和措施,不斷推進民航市場化改革,通過加強市場競爭,增強市場活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60家運輸航空公司,形成了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格局。目前共有客運航空公司51家,貨運航空公司9家。市場競爭使得航空公司更加關注細分市場,由此也帶來經營模式的變化。

  近年來在傳統意義的航空運輸基礎上,國內市場相繼出現了專門從事支線航空運輸的支線航空公司,以及多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較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三)航線網路逐步完善

  1978年,我國國內航線僅150條,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2017年,我國國內航線數量已經達到3519條(不含港澳臺航線),是1978年的23.46倍,全年共執行航班389.3萬班,是1978年的85.6倍,60家國內航空公司運營了連接國內229個機場的航線。

  民航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通過推進樞紐建設逐步完善國內航線網路佈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大主要樞紐和成都、昆明、西安、烏魯木齊等區域樞紐和門戶樞紐為核心節點的輪輻式網路結構以及樞紐之間的空中快線網路結構。同時,為提升國內航線網路的通達性,民航局積極引導和鼓勵航空公司開拓支線市場,開展短途運輸業務,並在青海推行“基本航空服務”試點等。近年來支線航班量保持高速增長,國內支線航班量佔比達到23.66%

  改革開放伊始,內地與港澳、大陸與台灣間均無定期航班運營。40年來,航線航班數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航線網路。目前內地與香港間每週有1954個定期航班;內地與澳門間每週航班計劃591班。大陸與台灣于2003年首次開通春節包機,並從2009年正式開通兩岸定期航班。現在每週共有1398個航班,進一步推動了兩岸往來。

  國際航空運輸也取得了長足進步。1950年,中蘇民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誌著新中國首次開通了國際航線。1978年,中國民航共有12條國際航線,國際旅客運輸量11萬人。進入80年代,為了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和擴大對外交往的迫切需求,大力發展國際航空運輸,特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新一輪民航體制改革的完成,民航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國內航空公司“走出去”,大膽參與國際競爭。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31家航空公司經營810條國際航線,國際旅客運輸量達5544萬人次。

  為服務國家戰略,我國航空公司已開通“一帶一路”沿線43個國家的95條國際航線;在中美航線上中方公司運力份額達到58%,在中歐航線上運力份額達62%,都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國民航大膽“引進來”,目前,共有135家外國航空公司經營自境外138個城市至我國56個城市的814條國際航線。同時,國內航空公司也通過加入國際航空聯盟、聯合經營、代碼共用、投資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國際化水準,增強國際競爭力,也許國外民航企業參與中國民航建設和發展。

  近期民航局出臺了《國際航權資源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將逐步打破遠端國際航線“一條航線一個承運人”的模式,有序擴大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更好地滿足市場發展需要,以及廣大旅客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

  (四)服務品質和航班正常率穩步提升

  1957年,周恩來總理對民航提出“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的要求,高度概括了民航工作的主要特徵,成為民航人長期以來遵循的宗旨。

  改革開放以來,民航在堅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始終持續改進服務品質、提升航班正常性。尤其是伴隨著民航企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民航服務逐漸實現了從“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轉變。

  近年來,民航業更加重視服務品質工作,提出“真情服務”理念,推進行業從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連年開展服務品質專項行動,服務品質和消費者滿意度均逐步提高。“無紙化”便捷出行、機票“退改簽”服務改進、“軍人依法優先通道”、機場母嬰室建設等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實實在在、深受好評。

  隨著我國民航快速發展,航班飛行量大幅增加,然而空域資源受限、地面保障資源不足等因素,給航班正常性帶來巨大壓力。面對困難,民航業堅持眼睛向內、深挖內潛、提質增效,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手抓改進:通過“控總量調結構”、科學把握運作標準、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等措施,改善行業運作環境、提升運作效率;一手抓考核:逐月對航空公司、機場、空管部門進行考核,獎優罰劣,形成外在壓力和內生動力。

  近年來,全行業在航班量高速增長的情況下,航班正常水準逆勢上揚,特別是201710月份以來,航班正常率連續6個月保持在80%以上,行業自身原因延誤比例大幅下降,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今年航班正常率有望達到80%,將是十年來最高水準。

  (五)重大航空運輸保障任務圓滿完成

  民航承擔著國家賦予的重大和特殊緊急航空運輸保障任務,在履行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0年來,民航系統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航空運輸保障任務;全國性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航空運輸保障任務;以及我國政府承辦的大型國際會議和國際活動,如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等,實現“零事故、零事件、零投訴”,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緊急援助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民航快速響應和緊急救援能力不斷提升,完成許許多多次重大對內、對外緊急救助行動。四川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嘯、抗擊埃博拉疫情,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戰亂後,運送救援物資和人員、轉運傷員、緊急撤僑和運送滯留遊客等任務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國內外各界普遍讚譽。

  (六)民航運輸法制化建設持續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民航不斷通過整章建制固化民航運輸改革和開放的成果,持續推動簡政放權和市場化進程。對市場準入、航權許可等審批事項進行規範,增加透明度和公開性。相繼制定了《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經營許可規定》等8部規章,基本涵蓋了航空運輸的各個方面,為依法行政、規範管理、促進民航運輸發展奠定了法規基礎。

  特別是近年來,在“發展為了人民”和“真情服務”的指導原則下,制定或修訂《航班正常管理規定》等6部規章,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維護市場公平性。

  改革開放40年民航機場建設情況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創造了奇跡,中國民航發展也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民用機場建設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為引領,著力打造“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在提供安全、正常、高效運營保障的同時,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機場的數量持續增長,機場規模不斷擴大

  1978年,我國僅有78個民用運輸機場,其中軍民合用機場36個。經過40年發展,目前總數量達233個。縱觀機場建設發展歷程,儘管機場數量較之1978年增長了約3倍,但旅客吞吐量增幅達到1978年的495倍,貨郵吞吐量增幅也達到257倍。

  2017年,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運輸機場已達32個,2000萬人次以上的19個,3000萬人次以上的10個。我國大陸境內運輸機場航廈總面積約為1238.97萬平方米,相當於修建了75個國家大劇院;飛行區道面硬化總面積約為73530.69萬平方米,約等於3.5萬公里的四車道高速公路。

  二、機場建設發展情況

  (一)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4年)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航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民用機場建設進入高峰期。1984年,歷時10年的北京首都機場第一次擴建工程結束,首都機場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兩條跑道的民用機場。在這一時期,機場建設在投資、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

  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資不斷增大,軍民合用機場建設加強相互支援協調,重視項目前期工作,機場建設項目中航站區比重增大,對項目經濟效益及技術分析更為重視,開始總承包制度和招投標方式實施工程,基本建設程式執行更為規範。

  (二)民航體制進一步改革後(1994-2001年)

  1994年起,在市場競爭機制的進一步激活下,民航市場活力不斷加強,地方建設機場的積極性再創新高。機場項目開始實行法人制度,這種體制及相應制度的落實,保證了工程建設品質,提高了投資效益。全國民用機場在佈局結構、規模數量、建設品質等方面顯著提升,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民用機場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的局面,在滿足航空運輸發展的同時,大力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

  (三)機場屬地管理以來(2002年到現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航空運輸需求旺盛。在機場建設日益頻繁,資金缺口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機場屬地化管理體制改革在2002年拉開了帷幕。機場自此真正融入地方經濟社會,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大大增強了地方政府對機場投入的積極性。

  我國機場建設和管理理念從此由“重數量、爭規模、求速度、輕管理”,逐步轉變為“重品質、求實際、爭效益、重管理”。

  民航局通過對省會級機場的建設改造、中小機場安全投入、中西部機場建設等給予支援與補貼政策,機場的準公共基礎設施屬性更為突出,全國民用機場佈局更為合理,整體安全管理水準持續提升。這段時間,機場建設基本以改擴建幹線機場為主,以省會級機場建設為重點,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雲、天津濱海、呼和浩特白塔、武漢天河等一批大、中型機場完成擴建並投入使用。

  新建機場多為支線機場,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如新建克拉瑪依、文山、達州、興義、荔波、隴南、樓蘭等機場,全國機場佈局逐步完善,大力促進了中西部經濟發展。

  目前,還有新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三期、成都天府機場、青島新機場等工程正在進行,這是完成“十三五”及實施遠期機場建設規劃的重要部分。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樞紐機場、幹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差異發展、分工協作,合理佈局、協調順暢的現代化國家綜合機場網路已經初步形成,成為國家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航強國的戰略重要支撐。

  三、機場建設水準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機場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等方面,各種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得以應用。機場建設力爭以創新推動變革、智慧引領未來、人文共建和諧、綠色提升品質、平安保障發展為目標,以創新和新技術的普遍應用為引擎,著力打造機場建設高品質發展之路。

  在機場選址、規劃與設計方面,北斗導航系統和高分遙感影像提高了選址的科學性和精確性;電腦倣真技術、設計軟體、大跨度鋼結構設計軟體、建築節能分析和計算軟體、BIM建築資訊模型軟體等先進技術已大量應用在機場規劃設計中。

  在複雜地質條件下地基處理方面,諸多技術創新破解了技術難題,機場選址從以往多平坦地區轉移至場地起伏大、地質條件複雜、佔用耕地少、環境影響小的地區,為推進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飛行區道面建設方面,SMA蓋被技術、特性材料阻攔系統、跑道狀態燈系統、跑道中埋設“神經元”、“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推廣,提高了機場安全度和可靠性,持續保障機場建設與運作安全。

  在航廈設計和建設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後旅客數量和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對航廈的面積要求和功能需求也逐步提高。北京首都機場T3、上海浦東、廣州新白雲、昆明長水等機場陸續建成超大單體航廈,大量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使得大跨度屋蓋施工成功實現。

  在高原機場和高高原機場建設探索方面,各項建設新技術和工藝的發展,破解了多項高原機場建設難題,為國內外高原機場建設提供了諸多寶貴經驗。目前,我國已建成17個高原機場和19個高高原機場,高高原機場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家。

局黨組按照十九大的戰略安排,謀劃了“一加快、兩實現”的新時代民航強國戰略進程。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入落實“一二三三四”民航工作總體思路,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守好三條底線,弘揚踐行當代民航精神,凝心聚力、改革創新、奮發進取、埋頭苦幹,以機場高品質發展的新成績,努力開創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新成績!


附件:

關於我們 | 站點地圖 | 聯繫我們 | 網站糾錯

版權所有:中國民用航空局

ICP備案編號:京ICP備19046468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

網站管理:中國民用航空局綜合司

政府網站識別碼:bm7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