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我國大型機場敏捷性運營策略

廣州白雲機場股份有限公司 鄧松武

  古人有雲“隨機而變,順勢而為,方可立於不敗”。當今世界,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局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都將帶來全球性影響。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加速企業新陳代謝,縮短企業生命週期。對於那些市場需求反應敏捷的企業,能夠佔得先機,快速發展壯大,而對於那些反應遲緩的傳統型企業,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敏捷性對於企業生産經營活動越來越重要。敏捷性是指企業在不斷變化、不可預測的經營環境中善於應變的能力,它包含了計劃、組織、生産、行銷、採購等各個方面的敏捷性要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民航業受到重創,航空業務大幅下滑,民航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在這樣的形勢下,部分敏捷性較高的民航企業能夠快速反應,逆勢而上,靈活調整經營策略,並能夠減少虧損甚至取得盈利。因此,敏捷性對於民航企業而言也同樣重要。本文站在機場運營管理角度,從四個方面來探討疫情下的我國大型機場敏捷性運營策略。

  一、建立航班計劃敏捷管理策略,有效應對航班計劃大幅波動對運作保障帶來的影響。

  一直以來,空管、機場和航空公司等民航單位各自建立了相對獨立的航班計劃管理體系,由於缺乏系統互聯互通,資訊交互不暢,導致民航各單位在航班季度計劃、臨時計劃、日計劃的收集、核對、發佈和動態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智慧化水準低,計劃品質不高,仍然存在各運作單位航班計劃表不一致的情況。為了向各保障單位發佈準確的航班日計劃,機場運作指揮部門往往要到夜間十二點前後才能完成次日航班計劃審核發佈,這樣留給航班保障部門的準備時間就不足了,當計劃發生較大波動時,會導致保障部門措手不及。

  2020年疫情暴發後,受疫情反覆影響,機場的航班計劃開始出現大幅波動,例如當白雲機場在2021年5月初航班日計劃量還處於1400多班的高位運作時,5月下旬受本地疫情影響,迅速跌至單日300多班次的低谷,而到了7月底疫情過後,又快速恢復至1100多班。航班計劃的大幅波動對運作保障單位帶來巨大挑戰,平時按部就班的人員排班和保障資源投放計劃急需做出調整,以避免保障資源的過渡投入或者出現保障能力不足局面。

  為有效應對上述影響,應採取以下航班計劃敏捷性管理策略。一是建立航班計劃“一張表”管理機制。從行業管理層面統籌全國民航航班計劃管理,從航班的季度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和動態等不同週期和維度,向民航運作單位發佈權威、準確、動態的航班計劃時刻表,確保民航各運作單位航班計劃的一致性,促進民航各運作單位提升預戰術管理水準。二是建立臨時計劃快速評估機制。針對疫情期間大量臨時新增的客貨包機計劃,建立由行業主管部門、機場市場部門、運作控制部門、保障單位和疫情防控部門共同參與的保障能力快速評估機制,對承運人或代理人提出的臨時加班和包機申請,從機場設施保障能力、人員保障能力和防疫保障能力等全面評估臨時計劃的可執行性,以便承運人或代理人能夠合理安排航班的進港和出境時刻。三是建立航班日計劃滾動發佈機制。針對機場目前發佈航班計劃提前量不足的問題,機場運作指揮部門應建立與航司運控部門更加緊密的聯繫,通過深入開展航班計劃共用,提前向保障部門提供次日計劃,為其預留更多的保障準備時間,同時,根據計劃的變化,進行滾動更新,確保其精準性。

  二、建立資源結構敏捷調整策略,有效應對業務結構和資源結構匹配失衡問題。

  在疫情暴發前,我國大型機場國際業務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白雲機場在2019年國際業務佔比就達到了25%。由於國際業務品質優、收益好,為充分拓展國際市場,大型機場往往為國際業務設置了較大規模的基礎保障設施,例如白雲機場共設置了4條國際指廊、53個國際機位以及規模相當的配套設施。但是,當2020年3月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時,國際市場快速萎縮,至今仍然維持在低谷,業務量佔比不足2%。與此同時,在國內大迴圈的拉動下,國內市場快速復蘇,業務量甚至超過了疫情前的水準,2021年夏秋航季白雲機場國內時刻同比2019年增長了25.1%。原有相對均衡的資源結構被打破,一方面是國際業務大幅萎縮,導致大量設施閒置,而另一方面則是國內業務增長強勁,資源不足問題突顯。

   航空業務結構的變化考驗機場對於資源結構調整的敏捷性。為有效應對結構性失衡問題,白雲機場在充分評估論證基礎上,2021年3月開始實施將T2的東六指廊(共11個近機位)由國際指廊改為國內指廊,在工程總量和改造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盤活存量資源,增加一條國內指廊和11個國內保障機位。東六指廊改為國內指廊後,經評估,每天可以多為80多個國內航班和5000多名國內旅客提供靠橋服務,靠橋率提升了8.24%,穿越率降低了6.95%,平均滑入和滑出時間分別縮短了1.23分鐘和6.77分鐘,並由此帶來燃油成本節約和碳排的降低,經濟和環境效益顯著。

  三、建立運作標準敏捷管理策略,有效應對飛機大面積停航帶來的超負荷運作風險。

   在疫情暴發前,我國大型機場普遍面臨停場過夜機位不足的問題。2020年2月,在國內疫情全面暴發後,國內市場開始大幅下降,主要航司開始出現飛機大面積停航封存。從白雲機場的情況來看,由於大面積停航封存,導致停場飛機數量快速攀升,最高峰時達到302架,超出機位保障能近20%。

  上述情況極大地考驗了機場的運作管理策略的敏捷性,如何在不突破現有行業規章標準和安全底線的條件下制定有效的飛機停放方案,是擺在機場面前急需面對的問題。為有效應對超負荷運作風險,白雲機場採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快速發佈機位超負荷預警。當2020年2月初,航班量開始快速下降時,白雲機場運作部門就預判到可能出現的飛機停航問題,先後向所有駐場航司發出三份機位超負荷預警,建議其合理安排運力,避免過渡集中在某個機場帶來超負荷問題,並將有關情況向行業主管部門報備。二是制定飛機集中停放方案。設置集中停放區,並在其後方的機位滑行通道上設置集中停放點,以提供一定數量的臨時停放位置,為應對上述情況,白雲機場共設置了18個集中停放點和28個緩壓機位,制定運作規則,評估運作風險,採取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三是合理安排飛機封存計劃。針對航司提出的飛機封存需求,建立機場與航司的對接機制,將封存區域和運作區域相對分離,降低封存影響,白雲機場在大面積停航期間保障駐場航司封存飛機超過70架。

  四、建立新冠疫情敏捷防控策略,有效應對疫情擴散風險。

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等特點,是考驗我國大型機場應對能力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於機場原有的應急預案體系還不足以支撐疫情防控要求,因此,白雲機場採取了以下敏捷性疫情防控策略:一是建立更為敏捷、高效的指揮體系。發揮指揮體系強有力的統籌協調作用,做好與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駐場單位的無縫對接,嚴格落實國家、地方和行業的疫情防控政策。二是滾動更新機場的防控指引。根據國家、行業、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持續、快速更新機場的疫情防控指引,確保有關政策落實到位,疫情暴發以來,白雲機場共制定和更新了35個疫情防控處置指引,清晰、準確地向各單位發佈了防控要求。三是做好防疫物資的統籌管理。通過“集中調配,統一發放防護物資”、“多措並舉,竭力爭取物資貨源”、“嚴格審批,按需分配防疫物資”、“響應倡議,主動發起援助”等舉措,保障各項防疫工作的順利實施。四是實施機場區域的分級分區管理。根據疫情風險等級,將機場分為“紅”、“黃”和“綠”三個區,制定各區域的疫情防控規則和要求。五是靈活調整機場的防控流程。針對2021年以來國內疫情持續散發情況,在充分評估保障能力的情況下,白雲機場將西三指廊到達行李提取大廳臨時作為國內重點區進港旅客核酸檢測區,調整進港流程,做到此類旅客與其他旅客的分離。六是制定機場限制運作預案。針對可能出現的機場員工感染導致保障能力下降情況,制定應急預案,制定航班削減計劃。得益於上述疫情防控政策的有效落實,疫情暴發至今,白雲機場仍然可以保持員工“零感染”,責任原因“零擴散”。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面對當今複雜多變的運營環境,我國民航企業需要不斷增強敏捷性運營能力,當面對不利的外部環境和形勢時,才能逆勢而上,提高生存幾率,在高品質發展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2月14日發表于中國民航報)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