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無形之手”助力企業紓困

  民航中南局 劉曉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最新發佈的數據,截至2022年3月8日,全球累計新冠死亡病例已超過600萬,確診病例數超過4.46億。具體到國家,美國的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累計確診超7854萬例,死亡病例超95萬例,分別佔全球約17.6%和15.8%。其後是印度和巴西,累計確診分別超4297萬例和2904萬例,死亡分別超51萬例和65萬例,同時,變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並佔據主導地位。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

  作為行業監管部門,如何在複雜的疫情形勢之下保持清醒,積極發揮政府“無形之手”的作用,切實為民航企業發展紓困,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將結合當下民航業普遍面臨的困境,從政策落實的角度,談談當下民航監管部門在疫情之下可以從哪些方面做好工作,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迫切感,確保精準有序推動民航業全面恢復發展。

  疫情下民航業面臨的困境

  相比第一、二産業,民航業作為“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前沿陣地首當其衝。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新冠疫情給航空業帶來的影響是系統性的。以中南地區為例,2021年,中南地區全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22365.0萬人,貨郵吞吐量535.1萬噸,起降架次252.7萬架次,較2019年分別下降31.9%、增長13.9%、下降13.9%。從數據來看,旅客吞吐量受疫情衝擊較大,側面反映出了旅客的出行需求被壓制,航空公司收益大幅下降。

  目前,民航業面臨的困境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市場需求的匱乏。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市仍在執行中高風險地區外來人員隔離14天的規定,民眾的出行需求大受壓制,民航先後錯過了春節、國慶等傳統節日的出行旺季,出現了“旺季沒旺、淡季更淡”的局面;二是航司現金流面臨危機。客流量減少帶來的飛機停場、疫情防控導致的航班熔斷等都將産生高額的機會成本,航司和機場入不敷出,疫情防控支出壓力巨大,經濟效益嚴重下滑;三是民航業為支援國內疫情防控政策所作出的利益讓步,包括免費退票、航班熔斷、“五個一”政策等,導致航班量大幅減少。民航業受影響的深度和持續性遠超預期,行業經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思考與措施

  作為受疫情衝擊最大,影響最直接的行業之一,民航業在運作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困難。筆者認為,作為行業監管部門,可以從守住安全底線、推動規劃落地、落實紓困政策、發揮監管彈性等四個方面助力航司和機場恢復發展。

  一、守住安全底線,強化安全監管

  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正確處理“四個關係”,統籌抓好航空安全和疫情防控,做到“兩手抓、兩手硬”,要以“安全隱患零容忍”為總要求,圍繞運作、空防、適航、資訊等民航安全鏈條,系統提升理論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依法監管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持續提升民航安全總體水準:一方面,要鞏固安全根基,深化安全依法治理,持續完善民航安全法規,健全民航安全標準體系,規範團體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明確安全工作基本準則,同時,提升轄區民航企事業單位安全管理效能,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與安全管理體系有機結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開展基於安全績效的監管,強化預防和治本;另一方面,清醒認識到當前的疫情形勢,結合行業特點和當前任務,增強做好民航疫情防控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將疫情防控當做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任務來抓,要認真領會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文件要求和轄區實際情況,重點對有國際航班機場、旅遊熱點城市機場、重點航司等,通過“四不兩直”、視頻遠端檢查、調閱臺賬等方式,抓牢抓細各項檢查任務,做好督導檢查工作

  二、落實智慧主線,推動規劃落地

  2021年—2025年是我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中國民航提質增效、轉段進階的關鍵時期。在疫情影響下,挑戰與機遇並存。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要按照規劃編制的工作時間和任務,做好規劃任務分解,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各地方政府層面的“十四五”規劃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發佈的綜合交通規劃等,不斷完善發展規劃工作機制,建立年度計劃,確保各項規劃順利實施,落地見效。一是要完善宏觀治理體系。強化行業發展規劃的統領作用,健全規劃定方向、財政作保障、政策為支撐、其他措施相協調的行業宏觀治理體系,重視預期管理,完善財經政策的調控機制,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完善民航宏觀治理體系數據庫,提升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加快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緊密結合中國民航發展實踐,以民航經濟管理以及與綜合交通、區域經濟、相關産業協同等領域為重點,系統推進民航發展理論研究;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形成開放、合作、創新的投融資範圍,重點支援大型樞紐機場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注意“過緊日子”,在疫情中民航基金減收的背景下,適當減少“錦上添花”的工程,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優先審批建設重點機場項目,持續推進重大項目投資建設;三是要構築堅實有力的戰略支撐體系,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堅持對外開放,促進區域協調,形成民航與産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支撐民航高品質發展,打造民航核心競爭力。

  三、建立溝通聯線,引導政策落實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航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困難行業的助企紓困工作,積極推進相關扶持政策措施儘快落實落地,保障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國家發改委等14個部門發佈的《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就提到了對民航的5項紓困扶持措施,這可謂是民航業的“急救包”和“醫療包”。暫停預交增值稅、統籌轉移支付資金、加大對民航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援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對航司和機場信貸支援等,均是直擊民航業市場當下面臨的痛點,大大減輕航司經營壓力。民航局機關有關部門應協同發力,抓實抓細抓緊抓好民航紓困政策,為民航業全面復蘇注入活力。

  四、貼近市場一線,發揮監管彈性

  在疫情之下,民航業經歷了疫情反覆、經營虧損、安全壓力等重重困難,為了幫助民航業儘快恢復,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需要營造出更加寬鬆的經營環境。根據當下的疫情防控政策和形勢,我們需要進一步調整監管方式和力度,體現行政手段的寬容性和與時俱進:一方面,進一步深化落實放管服政策,減少事前審批程式,降低準入門檻,做好“減法”、不斷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好“加法”、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提高服務效能,做好“乘法”;另一方面,在不違反民航安全運作規定、堅守航空安全底線的前提之下,對於航司和機場由於疫情突發性和偶發性而導致的生産要素“未按計劃”配置行為進行“寬大處理”,對行業在疫情之下的運營壓力錶示理解,科學精準施策,法治與人情並存,讓航司和機場有“喘口氣”的機會,為其提供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

  民航監管部門作為行業的引領者,需要時刻把握行業動態,按照“保安全運作、保應急運輸、保風險可控、保精細施策”的工作要求,積極應對疫情防控帶來的風險和對行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不斷出臺完善紓困政策,加強監督,推動落實,提高政治站位,服務企業,服務大局。我相信,在行業和政府部門的協力合作下,民航業的恢復發展指日可待。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