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空管工程開工儀式在廣州舉行。中南管理局黨委書記梁世傑,廣東省機場集團董事長蔡治洲,中南空管局局長聶建雄,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副局長劉書冬出席開工儀式並致辭。
中南管理局黨委書記梁世傑對白雲機場三期擴建空管工程項目的開工表示祝賀並指出,空管是民航運作的中樞,不斷提高空管安全保障能力和運作服務效率,是民航局提出的“四強空管”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空管工程對保障白雲機場達到擴建後的吞吐量目標有重要作用。當前,民航正處於全面復蘇恢復發展的時期,希望全行業加大投入儲蓄髮展動能,將基礎建設投入有效轉化為保障能力和發展效益,高品質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廣東省機場集團董事長蔡治洲在致辭中表示,空管工程作為民航機場建設及運作中樞,是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後,將為本區域大容量、高密度航線網路運作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服務,對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的協同發展影響深遠。省機場集團將全力為三期擴建空管工程提供支撐和保障,與中南空管局協同合作,高效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重大工程,打造中國民航新基建標桿,為民航強國建設貢獻更好力量。
中南空管局局長聶建雄表示,白雲三期擴建空管工程是關係到中南空管局未來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工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民航局、民航局空管局工作要求,將白雲三期擴建空管工程作為新的起點,牢牢把握“三新一高”戰略導向,聚焦“四強空管”建設要求,砥礪前行、團結一致,在走現代化中南空管局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為廣州市建成國際一流航空樞紐貢獻中南空管力量。聶局長要求,要充分發揚“高標準、嚴要求、實作風”的實幹精神,秉持對事業負責、對長遠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極端嚴謹態度,嚴把工程建設品質關、進度關、安全關,嚴守職業操守、紀律紅線和廉潔底線,把白雲三期擴建空管工程打造成為“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空管工程由塔臺工作區、空管工作區、氣象觀測場、雷達站、甚高頻臺、舊塔臺改造等組成。該工程是民航空管系統“十四五”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後將保障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五條跑道同時運作,實現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年起降77.5萬架次的空管保障目標,為大容量、高密度的航線網路提供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服務。這將全面增強白雲機場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從而提升廣州白雲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保證區域航空運輸增長、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新建塔臺將成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又一“標誌性”地標。據悉,塔臺工作區位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3 航廈北側,塔臺工作區總用地約6000平方米。建築造型經過精心設計,自由流線外觀與T3航廈的造型特點相呼應,塔身逐漸消隱的線性元素隱喻飛行引動的雲線,體現航空類建築的個性特徵與聯想;整體又如舒展的花蕊,與T3航廈羊城花冠的造型寓意相得益彰。塔臺建築設計注重實用性,造型放大頂部空間,為各類功能用房提供更充分的使用空間。塔身採用核心筒體結構,減少及內部剪力墻對空間的佔用,便於有限空間劃分功能用房的靈活性。總體佈局上匠心獨運,結合不同空間特徵與建築功能打造出別致多樣的嶺南特色景院,創造文化與生態交融的景觀工作環境,將成為藍天下廣州又一靚麗“名片”。即將拔地而起的空管工程也將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智慧塔臺”。中南空管局創新“智慧塔臺”設計,建設覆蓋塔臺管制工作全流程的智慧化塔臺運作管理系統,實現塔臺從多系統向單系統,從資訊化向智慧化轉變。全國首例多套異構自動化系統間數據傳輸與轉發平臺、全國首個基於雲架構的管制綜合資訊服務平臺、全國民航首套S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中南空管局還立足當下、建設未來,應用一系列國內領先創新理念、科技應用,推動空管保障“智慧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運作保障賦能增效。
中南空管局還把“智慧園區”作為空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舉措,在新塔臺及空管工作區中,大量應用5G、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對傳統智慧化進行延伸,將建成中南地區首個智慧化空管工作區。工程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綜合運用光學、聲學、熱管理、環境科學和色彩心理學,以人員動線為依託,以建設美學為體現,滲透園林藝術和企業文化的建築及房屋佈局。實現多場景的智慧化應用,通過機房微模組、太陽能光伏等方式節能減排,實現國家綠色建築和低碳型示範園區的建設目標,將有力降低運維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隨著奠基儀式的順利開展,空管工程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中南空管局在施工階段運用BIM(建築資訊模型)資訊化技術手段,實現工程全過程管理,達到提升工程設計品質、促進工程各方協同、控制工程建設成本、縮短工程建設週期、精細管控施工品質、提升工程管理效能的目標。空管工程計劃于2025年竣工,投入使用後將能更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群眾出行需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