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就不能不提及支线航空,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2008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85万人次,同比增长31.4%;所辖8个支线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72.8万人次,同比增长58.5%,占集团旅客吞吐量的44.9%。
在全民航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的机场事业,特别是支线机场发展迅速,表现活跃,这与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为支线机场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支线大区的困惑
内蒙古自治区广阔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支线航空发展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内蒙古连续7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600亿元,同比增长17.5%,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已迈进全国中列,良好的经济形势为支线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自治区共运营10个机场,除呼和浩特机场为干线机场外,其余均为支线机场。其中,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赤峰、锡林浩特、鄂尔多斯、包头、乌海等8个支线机场,海航托管满洲里机场。
“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还将建成二连浩特、阿尔山、巴彦淖尔、霍林河、阿拉善等机场。届时,自治区支线机场(含通勤机场)总数将达16个,成为名副其实的“支线大区”。
然而,内蒙古支线航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内蒙古支线的发展一直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作为航空公司来说,没有合适机型在支线上大显身手。其次,支线飞机运营成本高昂使航空公司不愿涉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国产支线飞机的规模,高额的进口税率使支线上的单座平均价格远远高于干线,经营成本上升使经营支线的航空公司亏损严重,影响了航空公司的积极性。再次,支线机场客源不稳定,市场培育的难度比较大,航空公司不愿意把运力投放到低收益的支线运营。
“逼”出来的招儿
相对于航空公司对支线航空的冷淡,地方政府对于发展支线航空却热情高涨。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韩志亮曾说:“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于发展支线航空的愿望十分迫切,因为有些投资商把通不通航班作为在当地投资的一个先决条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实的困难使得内蒙古机场集团必须开拓思维,寻找发展支线航空的新模式,“新星”模拟航空公司应运而生。
模拟航空公司与真正的航空公司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模拟”是指:不注册航空公司,不购买飞机,不按照真正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运作,依靠长期租赁航空公司的飞机执行各支线机场之间的航线。模拟航空公司的运营前提是由内蒙古机场集团付给航空公司基本租金,确保航空公司可以保本,然后待赢利后按比例分成。模拟航空公司的运作极大地降低了航空公司经营支线的风险,调动了航空公司的积极性。
实现多方共赢
模拟航空公司的成功运营为机场和航空公司带来了收益,并进一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出行需要,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经过几年的运营,模拟航空公司培养了一支可以进行市场分析并熟悉航空公司运作模式的市场营销队伍,增强了参与航空市场竞争的能力,保证了支线机场与首都、首府每日直飞,实现了地方政府、机场、航空公司“三赢”的局面。2008年,模拟航空公司共承租4架ERJ145、2架CRJ200、1架E190、3架B737飞机,运营航线21条,完成运输起降10470架次,占集团公司运输起降架次的21.4%;完成旅客吞吐量37.3万人次,占集团公司旅客吞吐量的9.7%。其中,乌兰浩特、通辽、赤峰机场全部由模拟航空公司执行航班任务。
长路漫漫,内蒙古支线航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模拟航空公司运营模式必将在支线航空发展历程中留下值得记忆的一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