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国航北京枢纽运行控制中心正式启动

    今天,国航北京枢纽运行控制中心(HCC)正式启动。为适应国航的发展战略,国航北京枢纽运行控制中心,以各单位运行控制部门为基础,以航班生产运行操作岗位为终端,实现国航北京枢纽航班生产运行的控制和协调,有效提升了北京枢纽的运行品质和工作效率。

    试运行期间成效凸显

    早在2007年2月,国航地面服务部便开始了HCC运行模式的设计,对现场指挥部门划归地面服务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6月21日,公司运控的现场指挥部门正式划归地面服务部管控,8月3日,地服运控中心与现场两个指挥部门实现合并,HCC初步组建成型。

    试运行1年多以来,HCC对北京枢纽的地面运行实施整体监控、协调、组织、指挥工作,支持和配合公司的运行保障事务,确保了北京枢纽运行正常。国航地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试运行期间,HCC特别加强了航班指挥、现场运行的协调管理,加强了航班督导与监控处置力度,提高了对航班正常性的监控能力和航班运行的保障能力,提高了和代理公司的沟通、协调能力,强化了对影响航班正常运行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

    在HCC试运行期间,每天可保障航班量达950—1000架次,高峰小时保障航班达78架次。试运行期间,航班靠桥率由56.09%攀升至71.51%,全年首班正常率由80.53%提升至89.18%,航站放行正常率由79.99%提升至89.93%。

    打造特色运行模式

    试运行期间,HCC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特色运行模式,即北京航站一场运行,T2、T3航站楼两场作业,生产信息三级管控,运行依托四大系统,不断完善五大功能的特色生产运行模式。

    目前,国航地服切实加强HCC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加大现场处置和控制的力度,全面落实了三级信息管控制度,各业务板块设立了信息专控席位,加强生产信息传递、控制与处置。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离港前端系统、航班生产运行管理系统、行李再确认系统和站坪无线运行控制系统的功能,规划和搭建优质的系统与信息传递平台,为中转和旅客服务提供便捷的系统支持。

    国航地面服务部结合实际操作程序,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方协调,对HCC的实际运行检验。一方面加强同公司内外部门及与首都机场地面保障单位的沟通力度,明确席位职责,规范席位操作,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运行指挥”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同机场、联检单位的沟通力度,提高外部资源的获取及使用效率,提升航班靠桥率,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方案,持续提升枢纽航站生产可控力度。

    为建造枢纽服好务

    据统计,2008年北京首都机场中转旅客为148万余人次,今年1—4月国航航班在北京的中转旅客有67万余人次。国航已在78个国内国际始发站开通经北京中转的通程登机业务。

    HCC以世界先进枢纽航站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运行管控模式,完善枢纽功能,提高了枢纽管控能力。国航各部门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逐渐形成了生产一盘棋、合作一体化的运行管控模式。

    建造国航北京网络复合型枢纽,是HCC未来发展重要的目标。国航地服相关负责人表示,HCC未来更要充分发挥指挥、组织、控制、协调和处置等5个功能,在有效缩短MCT时间、提高中转成功率、提高航站放行率、公司航班波峰和有效衔接航班数量设计等复合枢纽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方面,提供强有力的运行和保障支持,实现对北京枢纽地面保障工作的全面管控,不断提高北京枢纽的运行品质。


附件: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