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民航冲刺奥运保障系列之统筹协调篇:下好奥运保障一盘棋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作为北京奥运会重要的非竞赛场馆之一、空中进出北京的唯一大门,首都国际机场也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奥运期间,首都机场场馆除保障正常旅客货运、商务活动外,还将接待不少于5万名奥运会客人、2万名残奥会客人和大量的国内外观众。完成这样一次大型活动的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任务,需要抓好统筹协调,举全民航之力,集各方之智,聚联动之势,团结一致,全力保障,下好奥运保障这“一盘棋”。
    “奥运航空保障是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要求最高的大型运输服务保障任务,在奥运史上也很少见。”第29届奥组委首都国际机场场馆运行团队(以下简称机场团队)主任黄登科指出,“机场团队作为这一艰巨历史任务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部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组建团队 科学统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京奥组委与中国民航局在奥运筹备工作启动之初,就针对民航奥运运行与日常运行并行、窗口作用突出等特点,把着眼点放在了“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兑现国家承诺,满足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的要求”上,落脚点放在了“既满足奥运会(残奥会)的要求,又促进航空业的发展”上。
    从2005年开始,北京奥组委与中国民航局从领导层到工作层都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机制。经过深入地沟通协调和研究论证,民航局制定并开始实施了《中国民航2008年北京奥运会行动计划》,从17个涉奥机场的建设、空管、信息等各个方面,对航空运输领域的奥运筹备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北京奥组委制定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首都国际机场)运行纲要》,将首都国际机场场馆奥运总体需求分为空间、政策、航空服务、奥运服务、安保和外围保障5个方面共计36项,从整体上确定了奥运筹备工作的大方向。
    在这样的大方向下展开统筹协调工作,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前提。民航局领导在一年前的筹备誓师会上曾指出,北京奥运会将把场馆运行作为基本运行模式。首都机场作为北京奥运会非竞赛场馆,赛时实行场馆化运行。这与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型活动运输保障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相同点在于,都要统筹协调,各单位、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同点在于,场馆运行统一指挥,对组织的严密性要求更高。场馆团队作为指挥协调机构,赛前负责组织编制运行计划,配置场馆资源,提供场馆运行保障,赛时负责统一组织场馆运行工作。机场团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筹备和实战同一套团队”的要求,于2007年7月成立的。
    机场团队由民航华北地区奥运工作实施领导小组与北京奥组委首都国际机场奥运筹备工作小组联合组建的首都国际机场奥运筹备工作组过渡而来,内设综合管理、运输服务、机场保障、空管保障、安保交通、外围保障和舆论宣传7个部,成员来自北京奥组委相关业务部门、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首都机场、国航、空管、相关联检单位和对接高校等。
    机场团队场馆运行秘书长张阳向记者介绍说,在2006年筹备初期的一次专题会上,当被问及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来确保工作开展时,当时的筹备小组给予的答复只有8个字:“一个团队,一个计划”。“一个团队”,就是包括京外的涉奥机场和外航在内的所有相关单位部门,在团队决策层和工作层都派有代表或联系人,统筹联动;“一个计划”,就是各单位要在自有计划的基础上,在团队中形成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的计划。
    在团队组建方面,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样一些细节:机场团队的主任和部长们在相关单位都担有重要职务,如团队副主任、机场保障部部长董志毅便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使机场团队这一临时机构与民航各单位间天然地融为一体。同以往历届奥运会做法不同,机场团队设置了两个秘书长,一个负责场馆运行,一个负责民航保障。“双秘书长”互为补充,可以说是机场团队的一个独创,这一设置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安排对接高校和机场、国航的业务骨干做志愿者经理,从优秀志愿者中选拔了100人做班组长,从而强化了志愿者小团队的管理。来自各单位的工作人员敞开式办公,从而把以往单位间协调靠文件、会议,变成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内部沟通。这一形式,也促进了对航空运输、对奥运场馆运行的理解和熟悉。
    机场团队自从成立以来,就按照首都机场协调委、北京奥组委和民航局的统一部署展开工作,全面实现了民航系统与北京奥组委的工作对接,推进了筹备体制机制向赛时的运行转换,真正体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统筹。
    整合资源 落实计划
    当被问及统筹运行方面的难点时,机场团队常务副主任、运输服务部部长王瑞萍坦言,最棘手的就是信息的收集,这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就已经显现。据介绍,历届奥运会的抵离信息准确率没有超过40%,充分说明了奥运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的难度。为此,机场团队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穷尽需求,整合资源,落实计划,进行了大量的统筹协调。
    为落实抵离服务保障工作,机场团队从源头抓起,会同奥组委抵离中心、BGS、国航地服等规范了抵离信息的收集、确认、发布流程和模式,细到座位要靠窗还是走廊这样的需求;精心筹划制作首都机场抵离服务程序宣传片,充分利用机上视频系统、航站楼电子显示屏等进行宣传;将接待台安置在边防前,使奥运客人一出舱门就能找到接待人员,哪怕之前没有提供抵离信息,也照样能享受到相应服务。
    在场馆初步运行设计、详细运行设计阶段,机场团队收集汇总了奥运特殊需求,反复论证人员和设备配备,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类客户群流程和位置,完成了证件激活台等专用区空间分配和奥运专用设备的到位,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华北地区无障碍设施情况普查,聘请中残联和奥组委相关部门专家对首都国际机场进行了无障碍设施设备专项检查评估,督促相关部门改进了车道边、电梯、无障碍车位等一批无障碍设施,增配了轮椅、升降车等一批无障碍设备,以首都机场第三跑道和T3航站楼顺利投入使用及天津、秦皇岛、呼和浩特等机场一批改扩建工程完成为标志,场馆将为奥运客人提供更多的便利。
    为确保奥运专用通道的畅通和运行的顺畅,机场团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残疾人航空运输政策,检验、检疫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政策的论证,积极推动军民空管协同,提高空管保障能力,建立了外航协调机制,制定《奥运会(残奥会)大家庭成员乘坐加班或包机证明函》的办理程序,建立了京外涉奥和备降机场联动机制,分析了近10年来7—9月的天气情况,为备降提供参考。
    为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适应场馆赛时运行的要求,首都国际机场场馆根据首都机场三条跑道、三个航站楼、一个专机楼、一个公务机楼的运行环境和赛时季候条件,借鉴历次重大航空运输活动保障经验,在机场团队的基础上,“条条联系、块块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奥运赛时指挥体系,组建了机场赛时运行指挥中心,包括信息管理、协调保障、现场运行等3个分中心,确保整体运行安全、指挥高效。
    加强管理 塑造队伍
    临时机构更需要加强管理,这是机场团队管理层早已形成的共识。管理过程中,机场团队将制度建设和培训教育列入统筹组织的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奥运先锋“五好”团队。
    “根据之前商定,残奥会赛时设置一定量的简易按摩室,不设置固定轮椅维修站。但考虑到残奥抵离高峰和较大代表团的迎送,建议奥组委已设置的流动轮椅维修车,在残奥会开幕式前后各3天在首都机场驻守,其他时段根据抵离信息临时支持。”这条细致的建议出自机场团队《关于首都国际机场场馆残奥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是团队的主任办公会特别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之一。
    “机场团队完成综合测试赛迎送任务,未因团队工作出现差错。”这项小结出自机场团队每日情况报告表。这张有固定模版、固定描述方式、固定人员填写,反映机场团队24小时运行状况的报表,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上交到相关负责人手中。
    无论是一张每日日常情况报告表,还是一份提交主任办公会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说是机场团队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的直接反映。据机场团队民航保障秘书长赫焱介绍,机场团队成立以来,坚持主任办公会、秘书长例会及请示报告、24小时值班等制度,定期召开些协调会,实行项目组负责制等,管理的加强促进了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
    与此同时,机场团队还着眼赛时,着眼进步,着眼发展,大力加强奥运培训工作的统筹和组织,为打造一支思想作风好、团结协作好、业务技能好、礼仪形象好、服务保障好的队伍奠定基础。机场团队成立之初就针对团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驻场相关单位、社区和京外涉奥机场的不同培训需求,制定了培训总体计划和实施计划,确定了“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满足奥运服务保障要求,营造良好氛围,带动行业发展,推进区域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据张阳介绍,机场团队共组织编写教材18部,率先编制下发了赛时培训教材、多种语培训教材和志愿者工作手册等;较大规模集中讲座52批,率先推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团队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培训;引导成员单位开展了奥运知识、业务知识全员培训,英语演讲比赛,奥运礼仪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等;开展了奥运主题征联活动……2007年度,机场团队被奥组委评为奥运培训工作先进集体,4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实战演练 打造品牌
    面向实战,加强演练,努力提高团队决战奥运的执行力,综合服务奥运的保障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力,培训成果的转化力,增强建设和谐民航的推动力。这是机场团队主任黄登科多次强调的,也是机场团队统筹奥运筹备工作,着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记者从机场团队文件里发现了以下两段堆满数字的总结:机场场馆结合民航华北地区模拟奥运预演活动、T3航站楼转场,以残疾人服务、机场联动、应急处置和志愿者服务为重点,开展各类测试演练,共组织大规模模拟奥运预演2次、转场综合演练6次,较大规模场馆综合测试演练5次、残奥演练5次,多次离港系统突发事件处置、楼前交通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等专项演练,还将中残联、北京市残联等相关出访团组、IPC团长会等纳入专项演练,并进行了评比考核。机场团队连续运行311天,共有1474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圆满完成了迎接奥运圣火机场欢迎仪式和7次奥运圣火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以及42项“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和近20项奥运重大会议、活动的机场迎送任务,共保障4000多班、2.6万余人,贵宾400多班、1000多人,志愿者服务在综合测试赛零点公司评估中排名第一。
    如果说数字枯燥,再来听听机场团队民航保障秘书长赫焱向记者讲述的故事:“好运北京”赛事期间,一名国外运动员错将2日返程日期记成了12日,所要搭乘航班的机票又十分紧张,急得手足无措。机场团队得知情况后,多方联系协调,迅速解决了难题,使其得以成行。比赛用枪支,曾因填报信息不准,按相关规定无法入关,导致现场积压,且给边防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问题出现后,机场团队迅速召开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边防、安保与民航的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交接问题。
    对于机场团队工作人员来说,这些协调工作早已习以为常。为了做好民航奥运保障工作,为了共同的奥运梦想,他们辛勤工作着,一腔热情,毫无怨言。机场团队正是通过大量的测试演练和“好运北京”系统赛事机场运行的检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初步树立起了“国门第一个微笑”的服务品牌,同时,也达到了检验设备设施和流程,磨合协同机制的目的。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获悉,首都国际机场场馆顺利通过了北京奥组委场馆运行就绪验收,从7月1日开始,首都机场场馆运行团队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职能已经平移到赛时运行指挥中心,首都机场奥运航空运输保障工作正式进入赛时运行阶段。但机场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国门第一个微笑”还在继续。2008年8月8日,那个祥云点燃梦想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追溯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奥运梦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回首几年来民航人为确保奥运航空运输保障的安全、高效、便捷、优质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有理由向世界宣告:我们准备好了!中国民航准备好了!

附件: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