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民航过去三十年的历程,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坚持“安全第一”的三十年,是服务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民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民航改革开放的历程,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三十年来,民航经过三个阶段系统性的体制改革,从一个军事化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
1.始于1980年的军转民——行业迈上企业化道路
1978年开始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至1980年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此时仍然隶属空军的民航,如何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就摆在了国家和行业的面前。1980年,邓小平同志作出“民航一定要走企业化道路”的指示,为民航此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1980年3月15日起,民航划归国务院领导。1980年到1986年间,民航按照走企业化道路的要求,进行了以经济核算制度和人事劳动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上的改革。改革极大促进了民航生产力的发展,到1986年底,民航的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是1978年的5.2倍、4.3倍、3.5倍。
2.始于1987年的政企分离——现代民航业架构基本形成
根据中央1984年《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从1987年开始,民航实施了以政企分开,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设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
构造行业行政管理体制框架。1987年到1992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设立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主管所辖地区的民用航空事务。在各省(区、市)建立省(区、市)局,各省(区、市)局根据授权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同时绝大部分省(区、市)局与机场合一,实行企业化运营,从而形成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组建航空运输企业和通用航空企业。1987年到1992年,将原六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中国国际、东方、南方、北方、西南和西北六大骨干航空公司。从1990年到1994年,按照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原则,对原设有飞机基地的部分民航省(区、市)局进行改革,将其原从事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分离出来,并以此为基础组建航空公司的分(子)公司。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
成立独立的机场管理机构。在民航地区管理局与航空公司和机场分设的改革中,在原地区管理局所在地成立了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广州白云、成都双流、西安咸阳和沈阳桃仙机场。原设有飞机基地的民航省(区、市)局在航空公司分(子)公司成立后,与航空公司独立存在,机场管理成为其主要任务。
改革空中交通管理体制。将原各机构的空中交通管理业务(包括航行管制、航行情报、通信导航、气象保证等)相对分立出来,组建相对独立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改革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将原民航各级管理机构从事的围绕航空主业的服务保障性业务分离出来,组建专业性企事业单位。在1987年到1992年间分别组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计算机中心和中国航空结算中心等。
改革投资体制。从1988年到1994年,民航先后制定允许地方政府、国内企业和公民投资民航企业和机场的规定。一部分省市政府、国内企业纷纷独立投资或与民航总局、中央企业合资,组建了20余家航空运输公司和20余家通用航空公司,形成了新的航空公司诞生的高潮。在此期间,还进行了直属机场下放地方管理和地方投资建设并管理机场的改革试点。同时,民航开始向外资开放,允许外商投资航空公司、机场、飞机维修和民航相关企业。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首都机场、中国航信等企业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境外上市,一批外商投资的飞机维修公司和配餐公司纷纷诞生。
3.始于2002年的政企彻底分离、政资分离和行业重组——民航发展又迈进一大步
根据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民航在2002—2004年进行了“航空运输企业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三阶段改革。
对原民航总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进行联合重组,成立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交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对原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进行改革重组,分别成立了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信息集团公司,交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除首都机场和西藏区内机场外,原民航总局直属的机场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民航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机构、职能的调整,撤销民航省(区、市)局,将“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三级行政管理,改为“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民航省(区、市)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两级行政管理,其中省(区、市)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是地区管理局的派驻机构。改革空中交通管理体制,形成了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中心(站)三级管理与运营的体制架构,并进而按照“政事分开、运行一体化”原则进一步理顺空管体制。改革民用航空公安体制,加强航空保安工作,组建了空中警察队伍。
第三阶段改革完成后,在理顺行业管理体制的同时,民航在市场准入、价格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也不断深化。2005年《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正式发布施行,放宽对所有权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目前已有多家民营航空公司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放松航线准入、航班安排和设置运营基地的管制。放松价格管制,航空公司以政府确定的基准价为基础,在规定的浮度内自主确定价格,对旅游航线、多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短途航线和独家经营航线,完全实行市场价格。
2008年,民航正在按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进行新的民航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
民航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民航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民航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高,我国一跃成为航空运输大国
2007年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65.3亿吨公里、18576万人和401.8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22倍、80倍和63倍。1978—2007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7.3%、15.7%和14.88%,运输总周转量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2007年定期航线总数达到1506条,其中国际航线290条,分别为1978年的9倍多和24倍。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2位,2006年、2007年继续保持世界第2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航基础设施和设备获得极大改善,科技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发展。2007年底,全行业机队规模达到1591架,通航定期航班的机场数量为152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1209架和82个;机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了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机场和空中交通管制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飞行、机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渠道不断拓宽,规模扩大,水平提高。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趋势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为民航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航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政企不分、军民合一,通过多次有计划、有步骤的体制改革,完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民航行业管理部门从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角色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行使民用航空的安全管理、市场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宏观调控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了向有限责任政府的转变。由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机场、空管、航空保障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构成的民航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改革,行业系统性大大加强,基本上形成了各子系统配置合理、有序分工的局面,为民航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3.民航市场体系孕育发展,市场机制基本形成
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民航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也是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从微观企业经营管理事务中完全退出;运输生产的人、财、物由统购、统分、调拨逐步过渡到主要通过市场配置;改革航线准入制度,逐步放松票价管制,数次调整航路、机场和地面服务收费政策。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航空市场的垄断经营模式被打破,平等竞争、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基本确立。
民航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原来的国有独资民航企业逐步走向产权多元化,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国航、首都机场等一批民航企业已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南航、国航和东航旅客运输量进入全球最大20家航空公司之列;2006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开始跻身世界十大机场之列,2007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5。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民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民航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正式实施。此后,以民航法为核心,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覆盖行政规则、航空器、航空人员、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规则、运行合格审定、机场、经济与市场管理、航空安全信息与事故调查、航空安全保卫等民航业的所有领域。截至2007年,民航法规体系包括法律1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28部、规章111部。
民航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自主经营的航空运输企业作为代表的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形成,以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作为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基本建立,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彰显。
4.民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民航运输作为一个外向型行业,1980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94年、2002年两次颁布了外商投资民航业的相关规定,允许外资投资于除空中交通管理以外的民航业所有领域。通过外国政府贷款、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方式,民航累计利用外资达300多亿美元。民航企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航空运输的竞争,2007年,国航和上航正式加入星空联盟,南航加入天合联盟。
截至2007年底,我国与110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其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订立的。现在每周有2869个定期客运航班和589个定期货运航班往返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
中国民航在世界航空运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获得了世界同行的尊敬与赞誉。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两届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当选第一类理事国。
5.航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航空安全水平极大提高
民航在推进各项改革开放工作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创新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安全规章标准的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行业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创造了新的安全飞行纪录。自1978年以来,事故率持续下降。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从“六五”期间(1981—1985)的5.24次下降到“十五”期间(2001—2005)的0.29次,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全行业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截止到2008年年中,航空运输连续安全飞行超过1200万小时,航空运输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民航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民航业三十年的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粘合剂作用,在促进就业增加、带动区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与航空运输密切相关的高科技、金融和旅游等行业从民航运输的发展中获得充足的支持。
航空运输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方式。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原来的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航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由1978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13%,增长了8倍。通用航空在农林、地勘、旅游、救灾等行业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几乎为1978年的4倍,通用航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2008年我国发生的雪灾和地震两次自然灾害中,通用航空展现出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十年民航改革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民航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作配合的结果。
民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
民航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保持民航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民航不断改革的思想基础;坚持安全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推进民航改革的前提条件。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持解放思想之路。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是民航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法宝。解放思想,推动了民航的企业化和市场化;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民航发展的安全管理体制;改变了民航发展滞后的局面,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持改革之路。民航三十多年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就是不断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民航受到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民航以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迈入世界航空运输大国行列,是民航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巨大成果。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之路。航空安全是民航工作永恒的主题。三十年来,民航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安全、生产与效益的关系,以改革开放和发展促进行业的持续安全与稳定,以航空安全保证行业的不断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不断推进市场化之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民航努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量减少政府对民航企业微观层面经营活动的干预,政府管理的着力点落实在为民航企业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民航的发展,逐步发挥航空运输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效率,增强活力。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持国际化之路。民航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行业的发展。积极跟踪世界航空运输的新趋势、新动态,主动参与国际航空运输竞争。
民航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服务经济社会之路。“人民航空为人民”。民航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始终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己任。通过行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形成覆盖国内大中城市、旅游城市,连接五大洲的航线网络,极大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通用航空点多面广,形式多样,在工农业生产、应急救援和旅游观光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航空安全水平,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民航改革开放的实践,记录了民航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是民航广大干部职工紧跟国家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是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的精彩缩影,丰富了我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将对我国民航又好又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