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民航总结7·21特大暴雨运行保障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民航北京地区各单位乃至全民航系统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减弱灾害性天气对航班运行带来的影响,7月24日,夏兴华赴首都机场听取了民航北京地区各运行、保障单位关于7·21北京特大暴雨的运行保障情况,总结了此次运行保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了各单位为积极应对暴雨、确保民航运行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要求民航各单位日后要加强联动协调,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等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和运行保障能力。

  据了解,在7月21日13:00至22日00:55的雷雨期间,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简称运管委)启动了联席会商机制,加强空管、机场、航空公司、地服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并积极协调放行已上客等待的航班。各航空公司根据天气及机场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取消航班, 向旅客提示电话、网络等多种退改签方式,为在机场误机等待的旅客提供了800余条毛毯,同时提供热水、餐饮、住宿等服务。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启动了《大面积航班延误预案》,通过楼内广播和航显及时发布天气及运行保障信息,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等各类媒体对公众发布首都机场雷雨天气、航班运行和保障举措等相关情况,同时,增派“红马甲”等相关服务人员加强旅客问讯和引导服务,延长楼内餐饮和商业店面营业时间,特别是针对夜间进港航班较多的情况,安排爱心车队免费护送旅客进市区,增加机场摆渡车输送旅客,协调北京市运输局出租车管理处增加首都机场出租车运力,提前发送机场巴士夜航快线。同时,首都机场公安分局出动200余名警力,维护了航站楼内的秩序。

  夏兴华说,北京遭遇61年以来首次特大暴雨自然灾害,给首都机场的航班运行带来严重影响,这对民航北京地区各单位的运行保障工作是一次考验,民航北京地区各运行、保障单位经受住了这次考验。

  归纳总结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运行保障工作,夏兴华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民航北京地区各单位较好地完成了防汛任务,确保了民航的运行安全。一是思想重视,加强了组织领导。暴雨发生后,民航北京地区各单位领导能够高度重视,深入一线,亲自指挥,积极组织做好异常天气下的航班保障和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了协调,确保了运行安全。各单位能够各司其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汛排水,空管局多次发布天气预警和气象信息,首都机场启动运管委协调机制,航空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有序组织旅客登机,确保了首都地区航班安全运行。三是及时化解了矛盾,做好航班延误后的服务保障。各单位主动做好相关解释和延误后的服务工作,航空公司提供了毛毯、餐饮、地面交通等及时服务,稳定乘客情绪;机场公安局出警出力,加强巡视,化解矛盾,维护了机场正常运行秩序。

  为提高首都地区民航各单位乃至民航全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处置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面积航班延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航班运行保障,夏兴华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天气等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协调监督作用,做好航班延误后的运行组织协调工作,牵头协调完善运管委协调机制,细化分工,妥善安排飞机有序放行。同时,要牵头研究和协调各基地航空公司和首都机场在首都机场候机楼内设置旅客服务指挥中心,做好航班延误后的服务保障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航班大面积延误的预警及保障能力。遇到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时,要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及时发布信息,加强航班大面积延误的预警能力;确保电力、地面特种车辆等各种设施设备的供应保障,保持地面交通顺畅,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运行保障能力。

  三是要合理调配,确保航班运行安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要坚持以首都机场航班安全运行为中心的原则。运管委要合理安排航班运行次序,加快放行。空管局要合理配置空域资源,提高航路运行效率,减轻拥堵;创新管理方法,实施精细化管理,合理流控。同时,要加强对航班运行的监控,规范航班运行秩序。

  四是要各司其职,努力做好航班延误后的服务保障工作。民航各单位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及时发布航班延误信息,确保航班信息共享畅通无阻;加强紧急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完善信息传递。同时,各航空公司要改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民航局相关司局、华北地区管理局、华北空管局、首都机场及部分基地航空公司领导参加了会议。


附件: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