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类:政府公文
  • 名称:
  • 关于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强对流、雾霾、沙尘暴、大风、低空风切变、低温冰雪等航空灾害性天气频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超强台风、强对流、长时间的低能见度和低温冰雪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对我国的航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制约航空安全、容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民航气象是服务于民用航空业的基础性、科技型事业。提升民航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确保持续安全,减少天气对飞行活动的影响,满足民航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航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研究决定通过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建立民航气象科技体系,在科研规划、管理、机构、成果转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从而提高民航气象为民航持续安全和正常的服务能力,为“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力争使我国民航气象科技工作达到与世界民航气象科技发展同步、与中国气象科技发展同步、与中国民航强国建设同步的目标。

  一、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

  我国民航气象事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对航空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民航气象科技能力不强,气象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民航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提升民航气象服务能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工作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是提升航空安全与效率的迫切需要

  天气已成为制约航空安全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天气与航空安全和效率的研究,降低天气对航空安全与效率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

  (三)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迫切需要

  用户对探测精细化、航空气象预报准确性和精细化、信息传递及时性、服务产品的客户化、气象信息与运行决策的融合度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民航气象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成果转化等工作。

  (四)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民航气象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全力推进NextGen和SESAR等战略项目,由此衍生出的新技术浪潮正在不断冲击并形成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新标准,这给我国民航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提升民航气象科技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空管一体化的需要,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民航气象科技工作。

  (五)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是实现民航强国目标的迫切需要

  在民航局《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构想》中,民航气象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围绕航空运输持续安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能力,进行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研究,建设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减少天气对飞行活动的影响。要实现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持续安全的理念和民航强国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服务航空,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针对航空气象的特点,依据民用航空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解决应用层面和支撑发展的技术问题;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集中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和科技能力,构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体系;加强民航气象科技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大对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气象科技工作环境,全方位地开展气象科技工作,稳步提升民航气象科技工作水平,推动民航气象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前后,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开放合作、支撑有力的民航气象科技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的政策环境和机制措施;在航空重要天气监测、航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信息与用户决策系统融合等技术领域取得科技突破;鼓励自主创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升我国航空气象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航空重要天气监测水平和预报准确率,提供与我国航空运输产业快速发展速度同步的气象服务。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安全目标,提高航空运行效率与社会效益奠定重要基础。适应“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建设的需要,适应民航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航强国建设的需要。力争使我国民航气象科技工作达到与世界民航气象科技发展同步、与中国气象科技发展同步、与中国民航强国建设同步的目标。

  三、 加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民航气象科学研究部门和科技研发基地

  建立民航气象科技工作体系,在民航地区气象中心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建立民航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逐步建设航空气象重点实验室。

  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具备专业特色、优势互补的科技研发协作体系。民航气象科研部门和科技研发基地密切配合,以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针对航空气象的特点和航空运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研发工作,促进全行业科技、业务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民航气象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运行管理部门相结合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实行从立项开始的全过程追踪管理,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民航气象科技项目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投入的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共享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气象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专利申报和保护,促进民航气象科技自主创新。

  (三)统筹规划民航气象科技发展

  研究制定民航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民航气象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民航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紧密围绕整体提高民航气象服务水平和满足发展与用户的需求,突出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并与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建设相衔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民航气象科技工作。

  (四)切实加强民航气象科技投入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民航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民航气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进行重点布局和科学安排;推进民航气象科技项目申报民航行业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和本地区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民航气象科技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航气象事业发展;在实施重大空管科技计划中要统筹考虑航空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鼓励航空公司、机场等单位对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的投入。

  (五)推进民航气象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

  着力推进民航气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制定科技成果检验、评估和业务化的政策与程序;业务单位要做好科技成果应用、效果检验、评估和反馈等工作,要把业务应用成效作为检验和评估科技成果的重要指标;提高气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水平,实现航空气象科技与业务运行的有机衔接。

  (六)加强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

  加强与中国气象局、高校和气象科研院所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与航空气象用户的合作,以用户需求引领民航气象科技研发工作,通过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积极推动民航气象各部门间的技术资源整合与合作,推进科研仪器、设施设备、数据、科技成果等资源共享,使科技资源和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

  (七)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航空气象界的交流与合作,确定合作的重点和方式,拓宽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注重消化吸收,在高起点上实现自主创新;积极鼓励民航气象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专家组的工作,重视发挥国际专家组成员的作用,增强我国在国际航空气象服务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

  (八)建设高素质民航气象科技人才队伍

  进一步完善民航气象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气象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民航气象各专业人才的入职培训、轮训和新技术培训。利用国际教育培训资源,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培训,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加速选拔、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较高理论造诣、站在民航气象科技前沿的学术领军人物,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渊博、勇于创新的专家型人才队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民航气象科技工作,结合 “十二五”规划和民航强国建设,进一步细化加快气象科技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抓紧制定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加强协作,促进民航气象科技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局

二〇一二年一月五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