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彪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民航作为高技术应用非常密集和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民航应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善用国家政策,积极为民航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助推中国从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认为,应不断推进教育部、民航局、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共同建设民航特色一流大学和特色一流学科专业。
目前,中国民航局下辖五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三所。中国民航大学是国内一所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民航运输类大学,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航高等学府。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飞行训练为主的学校,兼顾其他专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到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各学校在同层次同类型中争创一流。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也已经围绕“双一流”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但唯独民航系统的院校像是无根的浮萍,既不属于教育部主管,也不被地方政府优先统筹考虑,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作为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和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吴仁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各地政府、各个学校都在开展‘双一流’建设,我们民航也应该刻不容缓地开展特色一流行业大学和特色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吴仁彪说。
2010年,中国民航大学60年校庆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德江同志提出了把中国民航大学建成“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类高等学府”的目标。在吴仁彪看来,这个目标既符合“双一流”建设思路,又能体现出行业特色。
“我们瞄准的目标,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而是世界三大著名民航学校--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吴仁彪说,“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学校,研究它、学习它、借鉴它,查找我们的不足,对标发展,然后来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
吴仁彪告诉记者,之所以强调开展“双一流”建设和部、局、地方共建“刻不容缓”,原因有两点。
第一,民航发展非常快,行业内五所院校培养的学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不仅运输航空的人员需求很大,通用航空也即将迎来大发展。再加上为了配合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和C919未来出口到国外,也需要为国外培养相应的运行保障人员。因此,民航院校不仅要提高自身质量,为民航培养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输出行业学科专业标准,为社会办学的民航学校培训师资力量,起到引领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二,国家现在正在推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准备下放权力,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其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管办评”分离。民航局管理下属高校,容易出现缺位,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因为直接管理高校的人员太少。这将导致民航院校未来的发展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吴仁彪认为,通过教育部、民航局和地方政府共建,同时推动中编办在民航局增设教育科技司,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由于没有形成共建,中国民航大学不仅在校园建设方面遇到巨大困难,在博士点建设上也是举步维艰。”说到这儿,吴仁彪的语速更快了,“2009年,国家开展博士点建设单位立项,由于中国民航大学没有列入天津市共建单位,与两个指标失之交臂,致使民航成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唯一没有博士点的。今明两年,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博士点建设。如果再不共建,中国民航大学将再次错失这个机会。”
针对如何开展共建,吴仁彪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推动教育部、民航局和天津市开展共建,形成合力,将中国民航大学建成民航特色一流大学,并建设特色一流学科专业。二是与教育部合作推动“4+3”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从本科到研究生的“直通车”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三是依托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平台,与教育部合作共建“3+3.5+X”的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为民航院校和社会办的民航学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四是与教育部推动在中国民航大学建立民航教师发展中心,为全民航院校及行业外的院校培养师资,进而提高民航特种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民航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