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从国有独资到产权多元化——民航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完善

    1980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诞生在民航;1984年,我国第一家由中央和地方合资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我国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成功首飞。

    从最初的国有资本一统天下发展到今天,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和部分地方航空公司已经完成境内外的上市,实现了全球融资;地方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不断崛起;机场属地化管理后引入了外资和地方资本,这一切都改变了30年前民航企业资本和产权国有独资的面貌,中国民航利用多元的融资体系发展壮大了自己,产权多元化后的民航企业增强了发展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体制改革为产权多元化创造条件

    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结构是放松管制、推进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改革前的民航长期处于政企合一的体制中,企业的体制、机制、利益、理念以致各种资源的配置,都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和痕迹,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和市场主体。

    根据中央1984年《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民航实施了以政企分开,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设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在此期间,民航总局先后组建了6个国有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新组建的航空公司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按照《企业法》、《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拥有各项经营自主权,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但是,这六大航空公司也是国有独资的民航企业,而不是拥有多元产权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当时民航企业的普遍情况是,企业决策、经营很多情况下仍然受制于政府,无法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企业又对政府有严重的依赖性,缺少经营风险意识和竞争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较重。

    200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深化民航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民航总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进行联合重组,形成3家大型航空集团公司。二是对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资本找到了进入中国民航业的时机和关口,多元融资带来的产权多元化的民航企业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民航企业自身也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现化企业制度。

    走向市场的航空公司变大变强

    众所周知,民航业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设立和运转一个企业,需要巨额资本。最初的中国民航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国有独资企业,这既与当时的大环境相关,也与民航业的自身特性相关。30年前,看好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外国资本,限于政策不能进入。30年来,这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1994年,当时的民航总局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及解释文件,这是我国首次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投资国内民航运输企业。2002年8月1日,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放宽了外商投资中国民用航空业的范围、方式、比例、管理权限等方面的限制,外商投资中国航空业从此走入了一个新天地。2005年1月15日,《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正式施行,放宽了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同年8月15日正式施行的《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也明确了国有投资主体和非国有投资主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投资民用航空业,鼓励非国有投资主体参股民用运输机场,允许介入航油供给等业务,民航业向各种资本敞开了大门。

    1995年9月,国际金融大亨索罗斯通过美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南航空认购了1亿多法人股,海南航空由此成为了中国境内唯一的中外合资航空公司。通过三次直接融资,海航由原来的严重资金“贫血”转变为资本金达到一定规模、资本结构合理、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选择上市引进了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及利用成熟资本市场严密的监管手段,提高了航空公司的企业治理水平。1997年2月4日、5日,东航先后在纽约、香港上市,同年7月,南航在纽约、香港同步上市,开辟了中国民航利用外资的新渠道。2004年12月,国航在香港和伦敦同时上市。时任国航董事长李家祥表示,在香港和伦敦两地上市对国航来说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国航与各方投资者的长期合作将大大有助于国航发展成为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航空公司。2005年5月,深圳航空第一大股东广东广控集团将其所持深航的65%的股权实行公开拍卖,最终深圳汇润投资有限公司和亿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购得,成为深航的新股东。股权的转变给深航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和活力以及更广阔的视野。深航提出了“三六九”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把深航打造成拥有国际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以及资产优良、效益突出的真正的国际化公众公司。

    各方资本的纷纷引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扩大了民航企业的资本规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引进了国际战略合作者,进一步规范了民航企业的治理结构,引导各种资本参与航空运输企业的改组改造,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使国内民航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多元融资的机场走向繁荣

    与航空公司不同,机场的产权多元化是伴随着机场属地化的改革进行的。机场属地化后,激发了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机场的投资热情。由于航空运输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贡献效益显著,地方政府对于本地机场投资的热情随之相应增加,加大了对当地机场的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2003年4月,作为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的第一个试点,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7年7月,为了发挥民航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湖南省决定对本省机场资源进行整合,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原则,对湖南机场集团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决定由湖南机场集团控股,联合湖南湘投控股有限公司、湖南省财信控股有限公司和长沙市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湖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成立后,湖南机场集团公司主要负责规划、安全、人员等行业管理、专机服务、公共服务、应急救援和资产经营等职能。湖南机场集团公司配合相关单位,完成了资产清理、审计和评估,起草了发起人协议、股份公司章程、合同等法律文件,协商银行解决了股份制改造后的债务转移问题,妥善处理了股份公司成立后与实业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问题。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崭新公司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济南。2003年6月,作为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试点之一的济南机场组建了济南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新组建的股份公司由10家单位股东发起设立,范围涉及本省公路、航空、电力、钢铁等多个行业的龙头公司。按照出资协议,济电、济钢、莱钢、中国网通山东公司4家单位按机场扩建施工进度,以工程所需实物出资,不足部分以现金补齐,其他股东单位全部以现金出资。属地化之前,济南机场几乎每年都是亏损,属地化管理后,新组建的济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把机场真正推向了市场。随着机场更深入地融入地方经济,机场和地方互动更加密切,济南机场基础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和游客被吸引进来,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除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其他方面的资本也开始进入各地机场。在2005年“香港—浙江周”开幕式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及合资项目意向书,香港国际机场通过增资入股的形式,与萧山国际机场共同组建合资公司。2008年9月,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成立。改制成立的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由陕西省国资委与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投交通公司共同出资组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由西部机场集团公司联合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中航集团和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西安)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喜奎曾表示,改制后的公司将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管理机制,同时引入国际资本和国际大型机场管理理念参与机场枢纽建设,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30年改革开放

    促进民航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民航业对各种资本敞开大门,原来的国有独资民航企业逐步走向产权多元化,一方面使得民航业吸收到了更多的资金,航空运输市场真正实现了开放搞活。另一方面众多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航空运输企业的成立,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了多元融资,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民航企业向着规范化管理和运营走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民航业的竞争和健康发展。

    如今,国内一批民航企业已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南航、国航和东航旅客运输量进入了全球最大20家航空公司之列;2006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跻身世界10大机场之列;2007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5。30年的体制改革和产权变化,为民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逐步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国民航企业与全球民航企业的竞争中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附件: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155号(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