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07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佔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07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産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08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説。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準相對較高。南部屬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佔寧夏全區的59%。這裡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為“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每人平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後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00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為“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為“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於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託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為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産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公里,每人平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為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産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産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後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遊品牌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2007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産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08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説。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準相對較高。南部屬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佔寧夏全區的59%。這裡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為“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每人平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後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00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為“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為“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於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託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為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産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公里,每人平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為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産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産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後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遊品牌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