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位於祖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本省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青海四週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青海省全省均屬青藏高原範圍之內,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為6860米,最低點在民和縣下川口村,海拔高度為1650米。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較低,多在2000米左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週,東北和東部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地相過渡,北部與甘肅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過阿爾金山和新疆塔裏木盆地相隔,南與藏北高原相接,東南部通過山地和高原盆地與四川盆地相連。在總面積中,平地佔總面積的30.1%,丘陵佔18.7%,山地佔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積佔26.3%,3000米——5000米的面積佔67%,5000米以上佔5%,水域面積佔1.7%。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青海深居高原內陸,地勢高聳,相對高差大,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多風、寒冷、缺氧、日溫差大、冬長夏短、四季不分明,氣候區分佈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全省平均氣溫0.4℃——7.4℃,1月最低平均氣溫-5.0℃——10.3℃,7月最高平均氣溫10.8℃——19.0℃。黃河、湟水谷地無霜期為3—5個月,其他地區僅1個月,有的地區無絕對無霜期。隨著生態建設和退耕退牧還草還林工程的大力推行,一些地區局部環境得到改善,降雨量逐年增加,在全省8個州地市中,有3個地區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屬乾旱半乾旱型氣候。青海省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日照時間長,輻射量大。省內年總輻射量僅次於西藏高原,平均年輻射總量可達140——177千卡/釐米,日照時數在2350——2900小時之間,日照百分率達51——85%,有利於農作物和牧草的生長。
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73.17萬人。按城鄉分,城鎮271.92萬人,佔常住人口的47.44%;鄉村301.25萬人,佔52.56%。按性別分,男性294.95萬人,佔常住人口的51.5%;女性278.22萬人,佔48.5%。2012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24‰,比上年下降0.07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9.4。全省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2.5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73.70萬人。
青海旅遊資源豐富,類型繁多。自然風光雄奇壯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在這片土地上,以古墓群、古寺廟、古岩畫、古城堡為特徵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眾多。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據專家評定,青海有三江源、青海湖、崑崙山、萬丈鹽橋、塔爾寺等10多種世界級旅遊資源,有唐蕃古道、日月山、孟達林區、柳灣墓地、瞿壇寺、原子城、馬場垣遺址、“外星人遺址”、熱貢藝術等50多種國家級旅遊資源,有虎臺、伏俟城、老爺山、托素湖、南禪寺、北禪寺等80多種省級旅遊資源,可謂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5A級旅遊景點1個,4A級景點17個,3A級景點47個。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生産總值1884.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76.81億元,增長5.2%;第二産業增加值1091.98億元,增長14.1%;第三産業增加值615.75億元,增長11.1%。第一、第二和第三産業對生産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3.9%、65.6%和30.5%。三次産業結構由2011年的9.3︰58.4︰32.3轉變為2012年的9.4︰57.9︰32.7。2012年全年全省生産總值1634.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