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分類:政策解讀
  • 名稱:
  • 解讀 | 民航局“新基建”《實施意見》與《五年行動方案》
解讀 | 民航局“新基建”《實施意見》與《五年行動方案》

  近日,民航局印發《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航高品質發展實施意見》《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五年行動方案》),旨在結合民航“十四五”規劃中以“安全為底線、智慧民航為主線”的有關要求,積極主動推動行業數字化、智慧化、智慧化轉型升級。那麼,出臺兩個文件的出臺背景和總體思路是什麼?二者的關係是怎樣的?又將如何佈局接下來的重點任務呢?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民航局發展計劃司相關負責人。  
  “新基建”牽引智慧民航發展大藍圖
  民航局在怎樣的背景下印發了《實施意見》和《五年行動方案》?
  今年,國家對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再次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從行業角度來説,大眾出行對安全、便捷、品質等方面的關注將不斷增強,對成本、品質、效率和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國民航核心資源不足和巨大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尚未有效緩解,以瞄準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技術貢獻度更高、服務體驗更佳、資源利用更集約、生態環境更友好的方向轉變。智慧民航是未來民航發展的大藍圖、大戰役,這張藍圖要依靠新型基礎設施能力的支撐、拉動和牽引。
  在此背景之下,今年4月以來,民航局牽頭成立民航新型基礎設施工作組,開展調研和論證,與阿裏、華為、百度、騰訊、京東等國內知名IT企業開展多輪交流探討,對深圳機場、鄂州機場、南航集團以及上海洋山港、貴州大數據中心等行業內外“新基建”取得一定成果的單位進行了專題調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路徑,抓住工作重點,起草了《實施意見》和《五年行動方案》,並徵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民航局內部意見進行修改完善。
  距離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基建”進行定義剛好兩年,今年又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民航“新基建”目前已經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國民航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始終高度重視網際網路技術和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交通運輸行業中資訊化、智慧化水準較高。目前,在行業安全管理、機場運作服務、空中交通管理、市場監管、通用航空及無人機發展等方面推進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基建”,著力提升中國民航的安全、效率、服務水準。
  截至2019年底,國內有229個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實現“無紙化”出行;37家千萬級機場國內旅客平均自助值機比例達71.6%;毫米波安全門、人臉識別自助驗證閘機等新設備在樞紐機場加快使用;機場高級場面活動引導控制系統(A-SMGCS)、行李跟蹤系統(RFID)、生物識別、射頻識別等新技術也在積極推進應用。同時,8家航空公司、29家機場開展跨航司行李直挂試點;15家航空公司410架飛機為805萬旅客提供了客艙WIFI服務;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RFID)已實施建設。在行業監管方面,飛行服務品質基站建設實現對3800余架運輸飛機、日均16000多個航段的安全監控;在數據共用方面,72家民航單位實現了航班資訊、機場資源、航空器資訊、客貨資訊、機組資訊及運作品質分析等關鍵領域的資源共用。
  對民航“新基建”的整體發展構想是怎樣的?
  智慧民航新型基礎設施應與行業傳統基礎設施深度融合,通過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化賦能平臺、塑造促進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的創新體系、構建開放的數字化生態體系等,實現數據深度共用、業務高度智慧。其內涵歸根到底就是傳統設施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當然,這種升級並非對傳統基礎設施的否定和替代,而是理念、流程、機制、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創新。
  我們認為,智慧民航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數字化、智慧化、智慧化為主線,以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圍繞行業安全、效率、服務、品質和效益,通過“數字化強基、智慧化應用、智慧化融合”三個階段,統籌推進行業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全面打通民航行業相關資訊流,全面優化和提升安全、服務、運作水準,提高企業效益,實現民航行業全面高品質發展。
  一個實施意見、一個五年行動方案、一個示範項目
  此次同時出臺兩份文件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為在“十四五”規劃中強化智慧民航建設主線,我們在“十四五”規劃研究起草中,全文貫穿“新基建”相關內容,同時建議以“一個實施意見(瞄準2035年)、一個五年行動方案(瞄準2025年)、一個示範項目”的方式具體推進相關工作。
  在制定兩份文件時,我們重在創新理念、重在“立柱架梁”、重在構建生態、重在打造根基。在這一大的理念引領下,兩份文件又各有側重。《實施意見》管總體、管長遠,制定到2035年的15年目標,實現“出行一張臉、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作一張網、監管一平臺”。民航數字感知、數據決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系統化、協同化、智慧化、綠色化水準明顯提升,成為多領域民航強國的強大支撐。
  《五年行動方案》則是《實施意見》的具體落實,以建設行業底層基礎設施和搭建生態系統主體骨架為核心,選擇關鍵環境和應用場景,力爭到2025年行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與民航“十四五”規劃主要任務同步。 
  “一個示範項目”有怎樣的標準?想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一個示範項目”指的是民航局從系統監管切入點,牽頭先行開展智慧民航監管服務系統示範項目,形成民航智慧監管的生態系統根基,並示範帶動行業各方向、各領域新基建工作開展。
  目前,民航資訊化監管和服務系統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已建成的電子政務一期、二期工程、行業監管執法系統(SES)等,正在建設適航審定運作管理系統(AMOS)、民用無人機綜合監管平臺(UOM)等。但各系統應用和數據較為獨立、業務協同能力不夠,流程操作較為繁雜,數據口徑不一、交互能力弱、與外部系統數據共用能力不足,政務服務整體效能不強,存在“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煙囪林立、資訊孤島”等短板,與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求、行業“智慧民航”發展需求等不相匹配。
  為此,推進“新基建”過程中,要抓住這些主要矛盾,瞄準行業痛點和難點,形成“大平臺共用、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的理念。該示範項目將同時落實“智慧監管”的目標,即以提高行業監管效能和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以統籌局方監管需求、實現數據融合和功能復用為重點,按照“去中心化、快迭代、高復用”的要求,採用面向服務的分佈式系統架構理念,整合資訊中心現有資訊系統和未來擬建的系統,實現數據和業務的統一管理,推動行業主體間的數據互通和安全共用。最終完成從分散建設到統籌共用、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從傳統管理到智慧管理、從服務政府到服務行業的轉變。
  聚焦旅客體驗 關注運作效率
  近年來,有很多民航“黑科技”獲得了旅客好評。“智慧出行”是民航“新基建”中最與旅客息息相關的內容。未來在這方面將如何佈局?
  “以人民為中心”是《實施意見》中首要明確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説就是以便捷出行為導向,規劃建設與運營服務並重,全面提升運作效率和服務體驗,不斷增強人民對民航發展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智慧出行”是《實施意見》中“打造行業融合基礎設施”中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五年行動方案》重點方案之一。它以縮短旅客出行時間、提升服務品質為目標,瞄準關鍵環節和應用場景,做好“旅客出行一張臉”。包括著力推廣“出行即服務”,加強與鐵路、城市交通、網際網路等企業合作,打通空地聯運的堵點,精準推送綜合交通資訊,打造順暢銜接的一體化出行服務鏈條。實施差異化安檢、海關檢疫“一次通關”、民航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一次安檢”,實現旅客全流程引導、無紙化和無感化出行。著力優化轉机服務流程,實現轉机旅客通程聯運和行李直挂。推廣行李跟蹤技術應用,實現行李全流程可視及行李“門到門”服務。應用旅客出行定制化和一鍵化技術,加強與旅遊、餐飲、購物等服務企業合作,構建“航空+”服務産品,豐富出行服務體驗,提升航空出行服務品質。
  除了剛剛提到的智慧出行外,我們注意到其他3個“智慧”在兩份文件中均有提及,可否舉例説明將達到怎樣的效果?
  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運作、智慧監管四個“智慧”並列出現在兩份文件中,是接下來民航“新基建”的重點方向和主要抓手。
  比如“智慧物流”,瞄準的就是航空貨運這個巨大的發展空間。在今年的疫情考驗下,航空貨運格外引人注目。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和民航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的意見》,提出要“轉變‘重客輕貨’觀念,培育專業化航空物流企業,提升貨物運輸專業化水準”。從“重客輕貨”到“客貨並舉”,是後疫情時代我國航空公司做大做強、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智慧物流”則是提升專業化的重要舉措。我們對此提出的目標是,著力簡化航空貨運物流流程、縮短物流時間、降低物流成本,實現“物流一張單”,包括提高航空貨運物流設施自動化水準、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構築航空貨運服務新生態等舉措。
  再比如“智慧運作”,就是以航班運作為核心,以秒級管控為目標,提高行業主體間的協同運作水準和服務保障能力,打造數據流、業務流、資訊流等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民航生態圈,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人機協同、全球共用,構建新一代航空運輸系統。值得一提的是,著力提升各單位基礎設施的智慧化、自主化和綠色化水準,強化北斗系統、新能源、新材料在行業內應用。


附件: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