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航空運輸發展回顧
2004年全行業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進取,奮力拼搏,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航空運輸生産高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取得新進展,新的行業管理體制初步建立。我國首次當選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標誌著我國民航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
(一) 航空運輸發展
2004年全行業完成航空運輸總週轉量231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123萬人,貨郵運輸量27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5.2%、38.4%和26.3%。2004年全行業通用航空完成75277小時,比上年增長18.5%。當年共有定期航班航線1279條,其中國內航線1035條(至香港、澳門航線45條),國際航線244條。
2004年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生産發展情況
指標 |
項 目 |
實際完成 |
比上年增長% |
運輸總週轉量 (億噸公里)
|
總量 |
231 |
35.2 |
國內航線 |
154 |
33.5 |
|
其中:港澳航線 |
8 |
47.3 |
|
國際航線 |
77 |
38.3 |
|
旅客運輸量 (萬人)
|
總量 |
12123 |
38.4 |
國內航線 |
11046 |
36.7 |
|
其中:港澳航線 |
469 |
37.3 |
|
國際航線 |
1077 |
58.0 |
|
貨郵運輸量 (萬噸)
|
總量 |
277 |
26.3 |
國內航線 |
206 |
23.0 |
|
其中:港澳航線 |
17 |
56.8 |
|
國際航線 |
71 |
37.1 |
|
通用航空生産 (小時) |
|
75277 |
18.5 |
2004年航空運輸生産特點:一是運輸生産邁上新臺階,運輸總週轉量和旅客運輸量分別突破200億噸公里和1億人次。二是國際航線旅客和貨郵運輸量高速增長,增幅分別達到58%和37.1%,高於國內航線21.3和14.1個百分點。三是旅客運輸量比貨郵運輸量增長速度快,高出12.1個百分點。
與世界航空運輸增長比較。2003年我國航空運輸總週轉量和旅客週轉量均在世界排名第五位。受“非典”影響當年運量增幅不大,其中總週轉量增長3.6%,仍高於世界平均增長水準1.6個百分點;旅客週轉量下降0.5%,低於世界平均增長水準1.5個百分點;2004年我國旅客週轉量高於世界平均增長水準34.9個百分點。
與國內其他運輸方式比較。2004年全社會旅客週轉量比上年增長18.2%,其中航空旅客週轉量增長41.1%,比平均增幅高22.9個百分點;航空旅客週轉量在國家交通運輸中所佔比重為11.1%,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全社會貨物週轉量比上年增長23.8%,其中航空貨物週轉量增長24%,比平均增幅高0.2個百分點。
2004我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週轉量增長情況
類 別 |
項 目 |
實際完成 |
比上年增長% |
旅客週轉量 (億人公里) |
全社會 |
16324.1 |
18.2 |
民航 |
1782.2 |
41.1 |
|
鐵路 |
5712.2 |
19.3 |
|
公路 |
8764.5 |
13.9 |
|
水運 |
65.2 |
3.3 |
|
貨物週轉量 (億噸公里) |
全社會 |
66698.0 |
23.8 |
民航 |
71.8 |
24.0 |
|
鐵路 |
19289.0 |
11.8 |
|
公路 |
7596.3 |
7.0 |
|
水運 |
38973.5 |
35.7 |
(二) 航空安全與航班正常
自2002年5月8日至2004年11月20日,全行業運輸航空創造了連續安全飛行30個月、516萬小時的紀錄,為歷史最好水準;2004年發生航空運輸飛行事故1起(11月21日東航雲南公司CRJ200飛機在包頭失事),事故百萬時率0.42;通用航空發生飛行事故3起,比上年增加2起,事故萬時率0.12;航空地面事故3起,與上年相同。全年發生飛行事故徵候106起,事故徵候萬時率0.42,比上年下降0.08;事故徵候萬架次率0.68,比上年下降0.1.
2004年全行業平均航班正常率為79.9%,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航班正常率為8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國際航班正常率為78.8%,比上年降低3.2個百分點。
(三)經濟效益與運價
2004年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586億元,主營業務成本122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7%和33.9%;全年盈利87億元,較上年減虧增利114億元。航空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165億元,主營業務成本89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和31.4%;全年盈利62億元,較上年減虧增利91億元。
《民航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改革方案》于2004年4月20日開始實施,國內航空運價以政府指導價為主,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由核定航線具體票價的直接管理改為對航空運輸基準價和浮動幅度的間接管理。改革方案實施後,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票價相對穩定,運量大幅增加,企業效益好轉,旅客實惠增多。2004年全行業運輸收入水準為5.20元/噸公里,比上年增加0.20元/噸公里。其中國內航線(含港澳線)5.64元/噸公里,增加0.12元/噸公里;國內航線3.90元/噸公里,增加0.36元/噸公里。
(四)市場結構與旅客構成
2004年航空運輸總週轉量中,國內航線運量佔66.5% (其中港澳航線運量佔國內航線運量5.4%),國際航線運量佔33.5%;旅客運輸週轉量佔68.9% (其中國內、國際航線各佔77.7%和22.3%),貨郵運輸週轉量佔31.1%(其中國內、國際航線各佔41.6%和58.4%)。
根據抽樣調查,2004年航空旅客運量中,公務和公費旅客的比重仍居首位。公務旅客比重為56.8%,旅遊旅客32.5%,探親旅客10.7%;公費旅客比重為60.8%,自費旅客39.2%。
近年民航旅客運輸市場構成情況(單位:%)
類 別 |
項目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旅行目的 |
公務 |
58.0 |
57.0 |
56.8 |
旅遊 |
32.1 |
35.2 |
32.5 |
|
探親 |
9.9 |
7.8 |
10.7 |
|
消費性質 |
公費 |
53.3 |
61.9 |
60.8 |
自費 |
46.7 |
38.1 |
39.2 |
|
乘機次數分佈 |
1 — 3次 |
31.3 |
|
36.4 |
4 — 6次 |
24.3 |
|
23.2 |
|
7 — 9次 |
13.5 |
|
13.4 |
|
10 —15次 |
11.0 |
|
9.8 |
|
15次以上 |
19.9 |
|
17.2 |
|
轉机旅客比例 |
轉机 |
25.0 |
15.6 |
14.6 |
直達 |
75.0 |
84.4 |
85.4 |
|
乘坐艙位 |
頭等艙 |
|
4.0 |
3.5 |
公務艙 |
|
10.9 |
13.1 |
|
經濟艙 |
|
85.1 |
83.4 |
(五)機隊與運力利用
2004年全行業增加運輸飛機104架(其中客機94架、貨機10架),減少運輸飛機14架(客機),凈增運輸飛機90架(其中客機80架、貨機10架)。截至2004年底,全行業在冊運輸飛機總數為754架,其中客機725架,座位數11.8萬個,比上年增長7.3%;貨機29架,業載能力1400噸,比上年增長29.6%。
2004年全行業運輸飛機平均日利用率9.4小時,比上年增加1.4小時。平均正班客座率和載運率均比上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其中正班客座率69.6%,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正班載運率64%,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六)基礎設施建設
2004年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11億元。年內竣工大型項目6個: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北京首都機場1號航廈改造工程,重慶江北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拉薩貢嘎機場擴建工程,北京區域管制中心,三亞區域管制中心;新開工大型項目4個:北京首都機場擴建,上海浦東機場二期飛行區工程,大連機場航站區擴建,西藏林芝機場建設項目。
2004年全國民用航空運輸機場137個(不含原聯航單獨使用的機場),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通航132個城市。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4194萬人,比上年增展38.8%;貨郵吞吐量553萬噸,比上年增長22.3%。
(七)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
2004年,國務院2002年6號文件《民航體制改革方案》規定的各項改革任務完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民航發展需要相適應、符合民航行業發展規律並與國際接軌的新型民航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企業改革重組取得新進展,南方航空集團正在實施航空運輸主業注入股份公司工作;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並成功在香港、倫敦上市;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山東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與中國聯合航空公司實現聯合。年內批准籌建4家民營資本運輸航空公司和6家民營資本投資為主的通用航空企業。
繼續擴大與航空大國和周邊國家的航權安排,發展新的航空運輸雙邊關係。截至2004年底,我國與他國簽署的雙邊航空運輸協定達到96個(其中5個為草簽)。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我國以高票當選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繼續對外融資租賃飛機。全年批准中外合資項目(包括增資延期)4個,利用外國貸款項目2個,共計利用外資7.84億美元。國際航空公司與德國漢莎航空集團續簽AMECO合資協議。深圳航空公司與漢莎貨運航空公司、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合資籌建翡翠國際貨運航空公司。
二、2005年航空運輸發展展望
(一)航空運輸市場分析
2005年世界經濟將繼續增長,但增幅可能較上年有所減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4年的5%左右降至4.3%,但仍屬增長較快的年份。預計2005年世界貿易增長將有所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5年全球貿易量增幅仍將達到7.2%。國際民航組織預測,2005年世界航空運輸將會繼續增長,旅客運輸週轉量將增長5.4%,達到33500億人公里;2006年將增長5.2%,達到35200億公里。
2005年我國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在8%左右。我國經濟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增長迅速,預計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增幅保持在15%左右。我國旅遊業將進一步發展,預測2005年入境旅遊1.1億人次(其中入境外國人達到1500萬人次),增長4.8%;國內旅遊蓬勃發展,預計達到11.5億人次,增長4.6%。截至2004年底,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總數達到90個,已經實施63個,出境旅遊人數將會進一步增加。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有望躍居世界第四位。
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發展的有利因素較多,主要是:民航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行業管理能力增強,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改善;進一步放鬆經濟管理,企業、機場的經營自主權擴大,地方政府發展民航的積極性普遍提高;重視安全運作管理和提高服務品質將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更加靈活的國內航空運價管理政策有利於擴大航空運輸市場需求;繼續增加運力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生産提供有利條件。
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發展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民航專業技術人員、基礎設施和管理水準跟不上行業發展的要求;航空運輸快速增長,安全壓力增長;國際航油價格持續處於高位對行業盈利環境産生影響;部分地區機場容量飽和、空域緊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
(二)航空運輸發展預測
綜合以上分析,2005年國際國內形勢總體上仍有利於我國航空運輸發展,航空運輸將保持較快增長。預測全行業航空運輸各項指標比上年增長12%-15%,運輸總週轉量約達到260-2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約達到13500-14000萬人,貨郵運輸量約達到315-320萬噸。
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發展速度將明顯高於世界民航平均水準,也將高於國內其他運輸方式。國家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全社會旅客運輸量增長4.5%,其中民航增長約13.8%,鐵路增長2.5%,公路增長5.0%,水運增長5.6%;全社會貨物運輸量增長5.2%,其中民航增長15.5%,鐵路增長1%,公路增長3.8%,水運增長21.7%。
2005年我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週轉量預測增長情況
類 別 |
項 目 |
預計完成 |
比上年增長% |
旅客週轉量 (億人公里) |
合計 |
17429 |
5.4 |
民航 |
2035 |
13.8 |
|
鐵路 |
5954 |
4.2 |
|
公路 |
9371 |
6.9 |
|
水運 |
69 |
5.5 |
|
貨物週轉量 (億噸公里) |
合計 |
75123 |
13.9 |
民航 |
83 |
15.5 |
|
鐵路 |
19740 |
2.3 |
|
公路 |
7882 |
3.8 |
|
水運 |
47418 |
21.7 |
(三)促進航空運輸發展的政策措施
2005年民航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方針,注重實施嚴格管理,注重搞好宏觀調控,注重推進改革創新,著力解決民航運作中的突出矛盾,促進民航事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1、加強安全管理,確保航空安全。2005年全行業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杜絕運輸飛行重大安全事故;防止通用航空重大飛行事故;杜絕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器維修事故;運輸飛行事故徵候萬時率不超過0.7。要加強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安全監管方式和手段的創新,不斷提高安全管理科技含量,增強監管效能。大力加強飛行訓練,嚴格運作審定和持續監督。嚴格機坪管理制度,加強飛行控制區管理,提高機場安全運營水準。對當前安全生産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部位存在著的突出矛盾和隱患,集中時間和精力予以專項整頓和治理。企業在重組、合併運作中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和責任制,強化系統管理。
2、 進一步放鬆民航經濟性管理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寬鬆的環境。改革國內航線經營許可管理,只對少數航線實行核準管理,多數航線實行登記備案管理。建立科學的航班時刻分配、國際航線經營權分配及有效使用機制,對航空公司申請國際航線加班飛行實行登記備案制。積極引導、促進國有投資主體、非國有投資主體和外資進入民用航空領域。依法規範企業經營行為,制止各種違規經營活動,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民航市場體系。
3、 加強和改善行業宏觀調控,促進行業平穩較快發展。著重調控新增運力總規模,使之與市場需求和各項保障能力相適應,防止不顧自身基礎盲目發展。考慮到2005年交付使用的運輸飛機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增長的需要,原則上不再審批當年新增運輸飛機。維護和加強行業的系統性,推進政府依法行政,促進企業依法經營。
4、加快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完成長春龍家堡機場新建工程,西寧曹家堡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上海、廣州區域管制中心工程等;開工建設上海浦東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天津濱海機場擴建工程,武漢天河機場擴建工程;規劃實施昆明新機場新建工程;抓緊西藏林芝機場新建和北京首部機場、大連周水子機場航站區擴建等在建工程;完成廣州區域管制中心工程、三大區域管制中心VHF工程和北京-昆明航路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北京終端區改造等工程;抓緊北京-廈門航路、瀋陽-上海和北京-瀋陽航路改造工程等空管設施建設。
5、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增長方式轉變。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緩解行業發展的不平衡,促進協調發展。貫徹實施加快發展國內航空貨運的若干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援西部和東北地區航空運輸發展的政策措施,儘快制定出臺支援國際航線運輸、支線航空、紅色旅遊和通用航空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通用航空管理規章標準體系,調動各方面發展通用航空的積極性。抓緊飛行、機務、空管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
6、繼續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著力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範總局、地區管理局、省(市、區)航空安全監管辦公室的職責和行政管理行為。鼓勵和支援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規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積極、有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推進航空運輸市場和服務保障市場的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區域合作,繼續大力發展航空運輸雙邊關係,同時積極探討發展區域航空運輸關係,在區域航空運輸合作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7、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航班正常率,改善地面和空中服務品質。航空公司、機場要完善航班正常工作責任機制,建立完善航班煙延誤後的服務工作規範,繼續狠抓航班正常工作,建立健全航班正常工作責任制。建立將航班正常與航線(航班)經營權掛鉤的制度,進一步提高正常率水準。加強國內客運航班運作時刻管理,維護航班計劃的嚴肅性。進一步做好消費者投訴受理工作。
8、加強行業統計資訊管理工作,提高行業管理效率。認真宣傳和實施《中國民用航空統計管理辦法》(民航總局令第134號)及有關規章,逐步理順統計工作關係。積極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加快預算管理等財務資訊系統建設,做好資訊服務工作,及時提供行業準確有效的經濟資訊。
9、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進行市場分析預測,重點研究提出解決影響民航發展的人才、基礎設施、空域資源和體制機制等重大問題的政策措施。按照全國民航工作會議的部署,完成民航發展“十一五”規劃和機場、空管、人力資源等專項規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