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險為夷藍天衛士
——記民航局特聘資深試飛員陳志遠
劉斌
編者按
歷經十余載,國産ARJ21新支線飛機終於飛上藍天,即將為我國民航業的發展譜寫新的樂章。作為中國自主研製成功的首款渦扇噴氣飛機,它經由中國民航局第一次完整、嚴格地按國際標準進行適航審定,並頒發了型號合格證。
對於國産民機製造和適航審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近期也作出重要批示:國産ARJ21支線飛機取得型號合格證,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廣大參研參試和適航審定人員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研製大飛機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前面的路還很長,挑戰還很多,很嚴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總結經驗,迎難而上,在做好ARJ21飛機後續工作的同時,要全力推進C919大型客機項目,讓中國自主研製的大飛機早日在藍天上翱翔,成為彰顯中國裝備製造實力的新名片。
在中國民機事業艱難前行的過程中,您是否想知道,中國民航適航“國家隊”究竟是如何團結拼搏、攻堅克難,與中國商飛共同打造中國大飛機的先遣機——ARJ21-700的?本報特別推出專版,將陸續選載由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斌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適航報告》。
顧名思義話試飛
中國民航適航審查“國家隊”在對大飛機的先遣機——ARJ21-700——進行型號合格審查的12年間,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令國人振奮,讓世界矚目。其間,他們在卷帙浩繁的文審和嚴謹的地面試驗審定後,開始了更具挑戰性的試飛審定。審查組從285個科目中選取了243個科目,1301個試飛點,覆蓋了大部分高風險科目和全機各個系統。
在採訪中,“國家隊”裏的每一位試飛人都談到一個專業詞彙:飛行包線。在他們看來,試飛的最終目的就是飛出極限邊界包線,為日後的商業運作提供安全有效的數據。
這使我想到海水浴場遠處的“攔鯊網”,想到游泳館中的“深水區”紅線。但最令人開悟的還是登山的過程,到雲南麗江登玉龍雪山時,你可以從3356米的山下乘纜車直達4506米的冰川公園,然後再沿著登山棧道爬到4680米的頂峰。這4680米的高度就是一道紅線——往上,海拔高度5596米的主峰對於一般遊客和業餘登山運動員來説是可望不可即的。
與之相似,飛行包線是指以飛行速度、高度、載荷等要素繪製出的封閉幾何圖形,表示飛機允許飛行的範圍和邊界。申請人研發試飛後,局方要對飛行器進行驗證試飛、單獨審定試飛、並行審定試飛,目的就是將其飛出一定的極限值和限制邊界值。
試飛人是開拓的勇者,要勇於挑戰極限、面險而行、迎難而上。在此過程中,不僅飛機要經歷嚴峻的考驗,人也一樣。試飛的風險是客觀必然存在的,雖然在此過程中有科學全面的管控風險方法,但是意外不可避免。
成都航空公司是ARJ21-700的全球首家用戶,其總經理隋明光對試飛員陳志遠説:“你能在那麼複雜的情況下把飛機改出來,還怕什麼改不出來的嗎?我對ARJ21-700充滿信心。”
“藍天衛士”寶劍背後的故事
2013年7月25日,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總指揮羅榮懷將一把定制的寶劍贈送給了試飛員陳志遠。
這柄寶劍長1.1米,銀光閃閃,筆直堅韌,刀柄鑲有寶石,刀鞘雕刻著雲龍紋圖。劍身一面銘刻著:藍天衛士——贈陳志遠;另一面銘刻著:ARJ21-700飛機總指揮羅榮懷。據悉,製作該寶劍的廠家頗有來歷——被譽為“天下第一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指揮刀就是由其精心製作而成的。羅總為什麼贈送寶劍給陳志遠並且鐫刻上“藍天衛士”呢?其實,在這背後有著一段化險為夷的驚險故事。
2013年7月19日12時12分,試飛員陳志遠(主駕)、趙明禹(副駕)、觀察員陳明、試飛工程師張海濤和殷湘濤相繼登機,執行“過載桿力梯度—機動特性”審定試飛,以檢驗飛機在單位過載情況下所需要施加的桿力梯度,這是一項有關飛行品質的試飛項目。在此過程中,研發試飛進行了15架次,取得了過載—桿力關係,初步驗證了桿力特性;表明符合性試飛進行了24架次,驗證了飛機特性;審定試飛進行了14架次,組織了大速度—小速度、小過載—大過載—負過載、巡航構型—放襟縫翼構型試飛。
7月19日,試飛團隊進行小過載—大過載項目試飛,在設定了目標高度調整速度並進入俯衝狀態後,飛機保持146節的目標速度在3秒內速度和載荷不變,進行了0g、1.5g、2.0g和2.5g的目標過載試飛。接著,試飛團隊執行直接模式,進行F2卡位,速度1.3Vsr、1.5g過載試飛,試飛正常。隨後,他們繼續進行2.0g最大過載試飛,由於前兩次的速度超過了目標速度146節,不符合要求,因此需要進行第3次試飛。
此時,飛機突然進入了深失速狀態,速度快速降低了20多節。慣性使機頭瞬間上仰,如果不儘快使上仰的機頭平復,使速度恢復正常,後果將不堪設想。
平時,人們乘坐飛機時偶爾也會遇到氣流衝擊。不過,此時的飛機大多數都處於平飛狀態或小角度且較大速度,而且乘務員還會立即發佈廣播通知,請旅客們留在座位上,係好安全帶,不要走動。然而,試飛中的飛機有可能在零點幾秒的時間裏發生顛傾,飛機速度驟然下降併發出失速警告。正常飛行時,駕駛員能夠看到地平線,此刻卻只能看到天。
一般情況下,人的大腦要經過0.6秒的反應才能支配行動。陳志遠的第一反應就是飛機出現意外,已經進入非正常狀態。職業素質促使他立即向前推桿。此時,自動推桿器雖然工作了,但力量不夠被彈回。陳志遠死死將駕駛桿推到底,進入失速狀態後,前拉桿的載荷是2G,好像肩上站著兩個人一樣。失速後立即反向推桿,這是陳志遠在訓練時學到的緊急狀態改出方法,此刻他急中生智用上了。
在這40秒的緊急瞬間裏,趙明禹、陳明、張海濤、殷湘濤都表現出了優秀的職業素質。他們與陳志遠一樣,異常鎮定冷靜,幾個人都清楚T型尾翼飛機在深失速後面臨是怎樣的險情。當時的清靜根本不允多想,大家只能緊密配合。張海濤沉著冷靜地監測處理數據,幸運的是,飛機的速度逐漸下降到40節~50節,上仰的機頭開始平復,發動機響應恢復正常,飛機終於改出來了。
飛機落地後,陳志遠第一時間打電話給ARJ21-700型號合格審查組副組長錢惠德和性能試飛專業審查組組長周成剛。隨後,局方和申請人對這一起“有驚無險”“化險為夷”的事件進行了全面徹底認真仔細的調查。根據數據、速度帶等資料,調查認定此次緊急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在快速俯仰機動過程中,飛機遭遇顛傾,上仰趨勢超出了推桿器的保護能力,進入深失速非正常狀態,試飛員改出動作正確,試驗數據有效。飛機意外地驗證了高平尾進入深失速改出的特性良好,ARJ21-700飛機安全更可靠。在分析會上,專家們評説,天氣原因不可忽略,當時時值七八月份,正是西北地區高溫季節、氣流變化大,對飛機有影響,造成劇烈顛傾。
憑藉經驗,陳志遠在零點幾秒的時間裏冷靜果斷地做出正確的判斷,顯現了過硬的職業素質和超強駕駛能力。
採訪時的,我問陳志遠:“當時有沒有‘萬一’的閃念。”陳志遠平靜地説:“在普通航班上發生這樣的情況,會有人大喊‘救命’,也有人會寫遺囑留言,但是那一刻我只有一個念頭:用力推桿,改出。過後我確實想了許多,但是想的最多的還是原適航司周凱旋副司長的一句話,ARJ21-700是我們的孩子,是中國大飛機的希望。為了這個孩子,我會更加珍惜它、保護它。”
面山而飛的科目
審定試飛中有一個科目叫“近地警告”,不屬於高風險之列,但是試飛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保證飛機的發動機一直處於“雙發”運作狀態,因為一旦發生停車就會機毀人亡。執行這個科目的試飛員也是陳志遠。
近地警告科目的試飛目的是檢驗電子報警設備的功能和效果,飛機在接近高山時,報警設備要發出:地形、地形;拉起、拉起的音訊。陳志遠對這個科目並不陌生,在模擬機上飛過多遍。不過,在虛擬環境裏,操作不成功還可以重新再來,但是進行ARJ21-700型號合格審定試飛只能一次成功。
為了做這個科目,陳志遠帶上試飛工程師一行人開著汽車到遠離閻良60多公里外的山區踏勘線路。汽車開到山腳下,他們翻過山梁爬過坡,發現山頭有高壓線塔架和高壓線便畫出標記,發現山谷裏不回射報警器訊號也要標注。此外,他們還詳細繪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圖。當時,正值2013年的盛夏,勘查隊員們一個個汗流浹背。
進行該項目的最大風險,是飛機接近山頭時,一旦遇到發動機突然失效,飛機在拉起時就會動力不足,想改出都無能為力。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試飛員必須控制好拉起的時間點——拉起早了,報警器無法被觸發,試飛無法滿足規章要求;拉起晚了,飛機就有撞山的危險。為此,陳志遠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構型一次又一次地逐步逼近警告響起的界限,由於試驗前準備充分,他一次成功就取得了有效數據。
陳志遠説:“近地警告對駕駛技術沒有高難度要求,但是這屬於‘背水一戰’,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如果突然有一台發動機在這個關鍵時刻停車,飛行員拉起或改出的想法就無力實現。現在,世界上沒有在單發境況下做近地警告的試驗場,我覺得應該在懸崖地帶建一個近地警告試驗場,萬一單發運作情況出現,飛行員可以急轉彎避開撞山危險。”
陳志遠曾將這個想法説給波音和空客的退役老飛行員聽。對此,後者聳聳肩、攤開雙手,説:“那要天價成本,除非有生命危險,才會被重視。”
向民航領導立軍令狀
陳志遠剛調到中國商飛時任試飛中心副總飛行師兼飛行部部長。上世紀80年代,他從瀋陽航空航太大學畢業,後從軍成為中國首批本科大學生試飛員並在解放軍空軍試飛團當了7年試飛員。
轉業後,陳志遠到新華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飛波音系列、空客系列民航客機。他既有航空飛機製造的大學理論基礎,又有軍、民機的豐富飛行經驗,技術積累完備。
2002年,中國民航總局從全國航空公司選聘試飛員時,陳志遠有幸被萬一挑一選中。在送行赴美國國家試飛員學院培訓的會上,時任中國民航總局局長的楊元元對他説:“我也是飛行員出身,但沒有你這麼幸運。你一定要飛出來啊,中國民航寄希望於你和趙鵬。”聽到這番話,陳志遠立正給楊元元局長端端正正地敬了一個軍禮,説:“我是一名機長,向您立軍令狀,學不出來,我自付學費!”當年,陳志遠是中國民航總局送外培訓的6名骨幹之一,學成回來後,他加入了中國民航適航“國家隊”,獨自完成了國産小鷹500審定任務。
2008年,陳志遠又作為局方代表奔赴巴西和試飛工程師朱雪峰等人在異國首次完成了ERJ190的審定工作。隨後,他又在ARJ21-700型號審查組性能、試飛專業組做審查代表和試飛員。
十幾年來,陳志遠給大家的印象始終是一位不穿軍裝的軍人——每次接到審查和試飛任務通知,他都準時到位,從來沒有任何藉口拖延或請假。在航空公司,他是資深的教員機長,年輕的飛行員都喜歡和他在一起,因為“陳教員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氣,他的付出奉獻、責任擔當、飛行技術、冷靜鎮定都為大家樹立了榜樣”。一個人有如此好的口碑,應該很欣慰了。不僅如此,陳志遠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叫“東方”。20年來,他迎著東方徐徐升起的太陽起飛,披著燦爛的晚霞落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陳志遠的故事還有許多,比如他曾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次是在執行軍機夜航飛行任務時,由於油門被意外鎖住,飛機從500米的高度直降至300米。此時,陳志遠手疾眼快,迅速拉起,免過一難。另一次是2011年2月,陳志遠受命赴埃及執行撤僑任務,到達埃及後,機組入住酒店,半夜樓道裏槍聲大作、子彈橫飛,他和機組人員死死頂住房門才躲過一劫。
對於飛機製造業,陳志遠説:“中國從ARJ21-700起步開始搞大飛機,這是幾代人的夢想,需要一些人去付出努力、去奉獻才幹,只要國家需要,我沒有二話,馬上出列。”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中國作協2015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國大飛機》作者)
ARJ21-700飛機試飛員和試飛工程師應急生存訓練。
陳志遠向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金壯龍介紹試飛工作情況。
在機艙裏的陳志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