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恩平出發,探尋中國大飛機之路
劉斌
編者按
歷經十余載,國産ARJ21新支線飛機終於翱翔藍天,即將為我國民航業的發展譜寫新的樂章。作為中國自主研製成功的首款渦扇噴氣飛機,它經由中國民航局第一次完整、嚴格地按國際標準進行適航審定,並頒發了型號合格證。
對於國産民機製造和適航審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近期也作出重要批示:國産ARJ21支線飛機取得型號合格證,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廣大參研參試和適航審定人員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研製大飛機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前面的路還很長,挑戰還很多,很嚴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總結經驗,迎難而上,在做好ARJ21飛機後續工作的同時,要全力推進C919大型客機項目,讓中國自主研製的大飛機早日在藍天上翱翔,成為彰顯中國裝備製造實力的新名片。
在中國民機事業艱難前行的過程中,您是否想知道,中國民航適航“國家隊”究竟是如何團結拼搏、攻堅克難,與中國商飛共同打造中國大飛機的先遣機——ARJ21-700的?本報特別推出專版,將陸續選載由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斌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適航報告》。
碉樓與飛機
早春二月,細雨如絲,我踏著晨光,從廣州前往恩平,專程尋訪中國首位飛行大師馮如的故鄉。
汽車經過開平時,車窗外隱約可見一座座碉樓,勾起了我的回憶:8年前,我曾獨自來過這裡,在兩天一夜的漫遊中,走進了20多座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碉樓。碉樓的頂層構成了萬國建築博物館,希臘柱廊式、羅馬拱券式、葡萄牙騎樓式、歐洲巴洛克式、哥特尖頂式、飛檐翹角中國宮殿式……五花八門,炫人眼目。樓內擺放著西式風格的自鳴時鐘,安裝了巴黎的彩繪玻璃窗,還有古色古香的紅木家俬、文房四寶。這裡既有堆滿紙箱、塑膠袋和飲料瓶的廢品收購倉庫,也有疊床架屋、塞滿柴米油鹽和鍋碗瓢盆的打工者租住屋。當年的風光已然不再,我在赤坎古鎮的昏暗燈光下徘徊,腦海裏滿是碉樓裏大戶人家和海外歸僑的坎坷命運、愛恨情仇。
樓主們大部分是漂洋過海的華僑,他們少小出門,離鄉背井,遠走北美或東南亞,辛苦勞累了一輩子,幹苦工、做生意,隨後攜帶著用血汗換來的積蓄落葉歸根,回到故鄉,卻又畏恐匪盜、洪水,於是便在這裡建起了別具一格的奇異樓屋。傾其所有,更甚者連大娘陪嫁的細軟私囊也一併耗盡,只為一家人平順安居,子孫滿堂,不受襲擾劫搶……
車過開平,沒出百里便到了恩平。我懷著心儀已久的崇敬和虔誠,走進“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故里,企盼在這位傳奇人物出生和成長的土地上,尋覓到特別的氣息,生發出特殊的靈感,開啟中國大飛機的尋夢之旅。
心誠則靈,天遂人願。在“馮如文史館”裏我看到了“馮如二號”飛機模型,策展人把它與大飛機C919擺在一起,意味深長,頗具創意。在恩平市中心的馮如廣場以及市郊鰲峰山山頂的“馮如紀念館”,我還分別看到了人民解放軍空軍贈送的退役戰鬥機。那戰機如親密夥伴,形影不離地陪伴著馮如;那戰機像忠誠衛士,不分晝夜地守護著馮如。
100多年前,中國人馮如僅比美國萊特兄弟晚6年成功研製了飛機。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人的重金聘請,毅然率領志同道合的兄弟,將兩架“馮如號”飛機及製造工裝設備打包裝船,從萬里之遙的舊金山運回祖國。有好心人勸他,入鄉隨俗,還是先落腳紮根,在開平置地産、建碉樓,將家人安頓好之後再投身事業。但倔強的馮如一言不發,沉默以對。他有自己的心願和想法,回到貧瘠的恩平省親後,馮如立刻返回廣州,在燕塘建廠開鉚,製造飛機。
馮如抱定“壯國體、換權利”的信仰,心中只有飛機。他想早日研製成功飛機,平國難、促共和。沒有國之安定,哪有家之寧靜。多災多難的舊中國,連年軍閥混戰,盜匪橫行,碉樓的業主們大部分移居海外,人去樓空,留下了數不盡的淒美辛酸、愛恨情仇,固化成一塊災難深重的活化石,百年碉樓成了世界文化遺産。而馮如在回國後未建碉樓,只造飛機。如今的恩平市中心馮如廣場,馮如的偉岸銅像高高聳立,馮如的故事在世間傳頌。馮如勇於發明創造,其航空救國的精神永遠放射著光芒。
2009年5月25日,時任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上將在中國航空百年和人民空軍成立6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講話時説,將“中國航空之父”冠名給馮如這位偉大的愛國者以及中國航空事業的先行者,是當之無愧的。
偉大的豐碑
天妒英才。“中國航空之父”馮如在將到而立之年、事業中興之際猝然離世,他走得突然,走得悲壯。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的飛行表演中,因飛機失速,不幸遇難。1912年11月1日《東方雜誌》報道:馮如駕機先由燕塘圩起飛,淩空而上,高約120尺,東南行約5里,飛機靈活,旋轉自如,觀者塞途,鼓掌之聲不絕。君欲急於進行,翼達空際,不意用力過猛,兩足浮動,身與機即墜下,頭胸及股各部均受傷,紅十字會馳救,而藥料不足,是日適星期,陸軍醫生外出,又趕治不及,遂不可救矣。嗚呼!痛哉!將歿!
馮如為家為國,以恩以義,奮身立志,本其心知之明,而窮其欲作之事,精進不已,令世人驚。身後被追認為陸軍少將,遺體安放于廣州黃花崗,並立碑塔,被尊為“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彌留之際,囑咐同志:“吾死之後,爾等勿因吾斃而阻進取之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馮如走了,時光流逝,江山依然。置身於馮如故里的土地上,令人感覺“中國航空之父”的英魂猶存,精神仍在。
馮如的家鄉——牛江鎮昌梅鄉杏圃村,四週環水,清麗秀美。村子不大,約有百來戶人家。村中房屋不高,兩層居多,黃墻青瓦,素樸自然,與開平碉樓的奢華大相徑庭。
我們的汽車在村中狹窄的土路上穿來穿去,尋找馮家的老屋。在一間平房外,見到幾位老人正在悠閒地玩紙牌,個個慈眉善目,神態平和,於是上前問詢,得知馮家老屋已不復存在,原址上蓋起了一座6層的“馮如紀念樓”。我們來到高樓西口,只見大門緊閉,又問路邊鄉親,方知這棟紀念樓是馮如海外嫡親近年來捐建的,裏面陳列了一些圖片和馮家早年生活用品,但是長年未開放,是一座空樓。再與那位鄉親攀談,得知馮如文史館在村東,在他的熱心指引下,我們終於發現了村東的一座祠堂,便跨過水塘小橋,走到祠堂近前,果然是“馮如文史館”。祠堂大門題:“禮翁馮公祠”;兩側有聯:“禮儀長濟世,祖德永流芳”。祠堂管理員是馮家嫡親,得知我們專程來訪,熱情地引導參觀。房門打開後,豁然開朗,這裡是一座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廳堂正中是“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莊嚴塑像,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大量珍貴的圖片、文物和史料展現了馮如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精神風貌。
我仔細地觀看,認真地思考:馮如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什麼?
他奮鬥一生,聲名顯赫,沒留下房産碉樓,甚至老屋都沒來得及整修。他沒給家人留下金錢財産,但卻留下了讓後人受益不盡的精神財富,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永不熄滅的航標燈
小時候聽過一首歌,叫做《航標兵之歌》,歌詞至今記憶猶新:年輕的航標兵,用生命的火花,點燃了永不熄滅的燈光……而馮如精神就是中國航空事業的永不熄滅的航標燈。
早春二月的恩平之旅,是追索“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精神之旅,也是探尋中國大飛機的起航之旅。
馮如天資聰敏,少小愛動腦筋,喜歡動手用木棍、泥巴做玩具,經常別出心裁,在模倣中充分發揮想像。還是在七八歲時,他就幻想人的雙臂能夠變成翅膀,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他把風箏做成寬大的翼面,挂上兩隻小桶,讓風箏承重高飛。12歲時,他拉著表舅的衣衫不放,要表舅帶他遠走異國他鄉,把目光投向了藍色的海洋,投向了大洋彼岸先進的工業文明。
表舅感動了,帶他漂洋過海,40多天的海上航行,如同過“鬼門關”。在郵輪最底層的統艙內,人挨著人擠在一起,像豬仔一樣。茫茫大海,“無風三尺浪”,人蹲坐在裏面,把五臟六腑顛得倒海翻江,他吐得死去活來,面如死灰。而經歷了渡海跨洋的生死考驗,馮如體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更加珍惜時光,要改變命運,必須要刻苦學本事、學技術。
12歲的孩子,就開始做童工。他肯吃苦,踏實、用心,不論是在船廠還是發電廠工作,也不論是學習機械加工還是學習電工電器,他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1912年9月號的廣州《時事畫報》報道:馮如目矚美國工藝之精,心嚮往之,嘗謂國家富強,由於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今中國貧弱極矣,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於是,東至紐約埠,專學機器。教師見其年少穎悟,免收學費,馮君益加勉勵,苦心孤詣者10年,于36種機器,無不通曉。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能知識的積累,馮如的視野也越來越寬廣。當他得知美國萊特兄弟發明瞭飛機的消息,深受觸動,費盡週折,到萊特兄弟製造飛機的工場參觀,眼見為實,明白了人類可以通過讓發動機産生動力,使機器飛上天。他的飛翔夢從此開始。1908年,他在美國奧克蘭唐人街的一間簡陋的工場內,開始了製造飛機的事業。在那裏,馮如製造了大量的飛機模型,並開始以一架自製飛機進行試飛。
1909年9月21日,是中國航空史上開天闢地的日子,是永遠值得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日子。馮如駕駛自製的“馮如1號”鴨式結構雙翼飛機(每片機翼長7.2米、寬1.9米,發動機為一台6馬力的汽油內燃機),冒著強風進行了為時20分鐘的空中飛行,高度達4.5米,飛行距離800多米,在中國航空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試飛成功的消息迅速在美國華人圈傳播開來,馮如成了人們追捧的英雄。
1910年,馮如對自己的飛機進行了較大的設計改動,並製造了第二架飛機,去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孫中山先生親臨現場,給予很高評價,並稱讚道:“中國大有人才!”美國國際航空學會則向馮如頒發了甲等飛行員證書。
當地媒體《舊金山紀事報》在頭版以《中國飛行家的成功飛行》為題發表醒目消息;《舊金山星期日呼聲報》以通欄標題《他為中國龍插上了翅膀》整版發表長篇通訊。一時間,馮如“聲名鵲起”。後來,經過6次改進設計,1911年1月18日,馮如駕駛改進後性能更加卓越的飛機在舊金山奧克蘭上空試飛成功,這又是一次載入中國航空史冊的飛行。飛機內燃發動機增大到75馬力,飛機在地面滑行30.5米後,騰空而起,飛行高度達12米,飛行距離1600米,歷時4分鐘。
馮如的這番作為是創造性的,前所未有的。馮如的精神是敢想敢幹、獨立自主,通過實幹讓夢想成為現實。而馮如的精神就像永不熄滅的航標燈一樣,照耀著中國航空的發展之路。
説不完、講不盡的馮如,他是中國航空史上第一位航空救國、航空報國的奇人,他鼓舞中國人一定要“以我為主”,獨立自主地造出自己的飛機,“中國龍”一定要插上自己的翅膀。他也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滿腔的熱血告誡後人:飛機一定要經過嚴格的適航審定。
今天我們學習馮如,要敢於幻想,動手踐行,放飛想像,大膽創造;今天我們學習馮如,要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站在科技發展的高度。
從航空救國、航空報國再到航空強國,中國人走過了整整一個世紀。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民機産業至少落後了30年,我們與成功的距離還很遠,現在已經到了奮起直追的重要歷史時刻,大好時機不容錯過。馮如的奮鬥史話就是我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他像一座永不熄滅的航標燈,照耀著後來人追夢的目標,鼓舞后來人矢志不渝,奔跑前行。
未來不是夢
《從恩平出發,探尋中國大飛機之路》剛剛收筆,我就看到一篇博文《霍金:為“突破攝星”計劃站臺的網紅?》。4月12日,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通過在新浪微網志上新開啟的個人賬號發帖,向中國的網友問好,希望和中國網友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一時間引起轟動,8小時內就吸引了300萬名粉絲,有網友戲稱霍金為“網紅”。霍金在其第二條微網志中透露:他正在和網際網路投資人尤裏·米爾納共同啟動“突破攝星”計劃,而臉譜(Facebook)創始人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也加入了該計劃的董事會。“突破攝星”計劃希望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研發出一台“奈米飛行器”,即品質為克級的自動化太空探測器,通過光束使其達到1/5的光速後發射,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抵達半人馬座的阿爾發星系,以求進一步了解宇宙,給航太科學和太空探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記得曠世奇才列奧納多·達·芬奇有句名言:“人應該有翅膀,假如我們這一代不能達到這個願望,下一代也會實現。人是萬物之靈,必定會像天神一樣在天空飛翔。”他的天才預測和研究發明,開啟了人類航空科學的大門。
記得當年愛因斯坦曾經幻想在宇宙中乘著一道光束飛行,這是異想天開嗎?
2007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第二”的史蒂芬·霍金乘坐零重力公司的飛機進行了一次模擬太空航行,這是他40年來第一次有機會離開輪椅。然而這位思想超人對這種模擬的太空之旅並不滿意,他嚮往乘坐太空梭進行一次真實的太空旅行。據悉,他已預定了維珍銀河公司推出的太空亞軌道飛行“機票”。
他坦誠地説:“因為我們是人類,嚮往飛翔是我們的天性。”
筆者掩卷思索,從列奧納多·達·芬奇的預言到愛因斯坦的幻想,從與萊特兄弟同時期的“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壯舉到科學巨人史蒂芬·霍金的“星際穿越”計劃,它們都給國人提供了哪些啟迪?
據悉,“奈米飛行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規模巨大的“星晶片”,另一部分是數百個原子厚的“太陽帆”。雖然科學的大膽想像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探索未來世界是人類的天性,而天才的科學巨子受好奇心的驅使,總是處於人類創新的前沿,並依靠篤實、理智的行動來實現自身的夢想。
1萬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飛翔的想像,夢想依靠自己的飛行器在天空上自由翱翔。有一位哲人曾經説過:“中國造不出自己的飛機,就如同折斷了翅膀的雄鷹,將會被開除球籍!”其言辭振聾發聵。
當年,在閱讀史蒂芬·霍金的名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我是把它當成一部奇書來看的。這本書的影響和價值在哪?它就在於科普,在於幻想,它讓我們能夠放飛想像,讓想像牽引思維,激發思維,從而實施創新行為,向著人類航空航太的文明高度進發。當下,我們還要繼續研製和發展國産大飛機,以提高高端裝備製造業水準。而未來的航空航太趨勢抑或還會向小型化和微型化發展。世界本是個萬花筒,飛行器也應該多元化。
萬里征途,路在腳下,藍天夢幻,始於實幹。從恩平出發,學習馮如鍥而不捨、腳踏實地、擔當奉獻的精神,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頂峰。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中國作協2015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國大飛機》作者)
1909年,美國《舊金山觀察者報》報道了馮如製造飛機的經過。
馮如
馮如和他設計的飛機。
作者在廣東恩平馮如雕像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