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間隔——飛行安全的保證

  具備了能夠有效保證指揮的通信手段之後,管制員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指揮飛機在空中飛行時與其他的飛機保持一定的距離,與地面建築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必須保持的最小距離叫做間隔標準。

  飛機在空中飛行時,與其他物體在上下、前後、左右都要有一定的間隔距離。上下間隔叫高度間隔。要確立高度間隔,首先必須要保證飛機對高度的測量是準確的,而且彼此之間對測量的標準都是一致的。通過前面的介紹,讀者已知飛機的高度是用氣壓表測量的。這種高度叫氣壓高度。但是氣壓是隨著大氣的溫度和大氣中所含水蒸氣的多少而不斷變化的。那麼用哪一點或哪一個時刻的氣壓做為基準呢?如果使用的基準不統一,就會出現下面的情況,即兩架飛機雖然儀錶上指示的高度不同,但實際上卻在同一高度上飛行;或者相反,儀錶指示相同而實際高度不同。為此,國際民航組織規定出統一的標準氣壓高度。標準氣壓高度是以在海平面上氣溫為l5攝氏度時的大氣壓做測量基準而得到的高度。在航路上飛行的飛機都使用這同一高度標準。用標準氣壓高度把航路上空劃分成不同的高度層。每一個高度層只允許飛機按規定的方向單向飛行,跟公路上的單行線一樣。相鄰的兩個高度層的規定航向是相反的。如果一架飛機在向東的高度層中飛行,它的上方及下方兩個高度層的允許飛行方向就是向西的。這種安排的目的是儘量使兩個方嚮往來的飛機能選擇各種相近的高度飛行。高度層的高度範圍叫高度層間隔。從空中交通流量的角度來看,間隔越小,這條航路上可以安排的通道越多,可以同時飛行的飛機也越多。但從飛行安全的角度看,間隔越大,飛行就越安全。但可供飛行的空間高度是有限的,間隔越大,高度層的數量也就越少。目前設定高度層間隔的依據主要是飛機所用儀錶對高度測量的準確程度。氣壓式的高度表在低空測量時的準確度大於高空。國際上通用的高度間隔,在6000米以下天空中,每300米為一個高度層間隔,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中,每600米為一個高度層間隔。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由於機載儀錶的精確度不足,在7000米以上高空,長期使用l000米的高度層間隔。90年代以後,因儀錶升級換代,精確度提高,也採用了600米的間隔,從而使空中交通的容量提高了60%以上,明顯地緩解了空中航路的緊張情況。

  飛機在前後、左右方向上與其他物體也必須有合適的間隔距離。通常説來,一架飛行中的飛機,在它的前後左右都要有20千米寬度的間隔,才能保證飛行安全,因此航路的寬度被規定為40千米。但是對於飛機前後的縱向間隔,由於飛機的速度彼此差別較大,在程式管制下,測量距離很不容易,因而使用時間來控制。一般情況下,兩架飛機之間要有l0分鐘以上的時間間隔。由於飛機飛行中情況十分複雜,空中交通管制對不同的航路、不同的空域、不同的地面設施,都有嚴格而詳盡的間隔規定,這些規定是每位空中管制員都必須詳知的。有了這種間隔規定,飛機才不會發生相撞事故。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