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新疆空管局空管中心黨委副書記張雪鵬:履職擔當在基層 真情實意為脫貧

  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硝爾哈納村位於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周邊全是沙漠和鹽鹼灘,全年刮沙土時間約300天,屬極端乾旱型沙漠氣候。硝爾哈納,在維吾爾語裏意為“鹽鹼之地,不長莊稼的地方”,但對於張雪鵬來講,走進這樣一個村子,帶著全村人民脫貧致富,是他工作生涯中最為難忘的一段經歷。

  擔當第一責任 築強戰鬥堡壘

  2017年2月,張雪鵬主動請纓,參加扶貧駐村工作,來到硝爾哈納,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職務。儘管臨行前他腦海裏已經想像到了各種工作生活中將遇到的困難,但真正面對時,他還是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和壓力:“進村的路是一條浮土厚達20多釐米的土路,全村657戶、2079人,2016年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6662元。2016年,和田地委、策勒縣委考核確定硝爾哈納村黨支部為“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集中整治的重點村”。

  第一書記是強基固本、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第一責任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貧困村“窮根子”久拔不掉,基層黨組織的軟弱渙散是其中一大主要原因。發揮“村兩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是張雪鵬的首要任務。他先後完善了“村兩委”組織機構、健全“三會一課”制度、村幹部輪流值班制度、黨員分片包乾、聯保制度,堅持村幹部每日必須到村委會,一起學政策、議民事、解民憂的晨例會、晚例會制度。同時,對原“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適當調整,補充年輕有為的黨員加入到村委會的班子成員之中,提高班子成員的整體戰鬥力。對每一件事建章立制,讓黨支部的運作更有規有矩。村級基層黨建基礎得到了夯實,硬體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對“村兩委”運作機制的變化看在眼裏,喜在心裏,黨支部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越來越大。

  “張書記來了,我們這裡就開始大變樣了。”村民們開心地説。2017年底考核,硝爾哈納村一舉“翻身”,被和田地委評為“五星創建”示範村,受到表彰獎勵。而張雪鵬也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評選為2017年度“優秀第一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好書記”。

  走村入戶摸實情 增收致富出實招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張雪鵬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個城裏人。農村出來的人也許對村裏更有情感,所以就會更用心並帶著濃郁的情感去做事。張雪鵬就是帶著一種很質樸卻深厚的情感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的。

  為了改善民生,拓展村民的致富門路,他開始了自己的入戶走訪。“全村657戶人家,張書記多次走訪過,哪傢具體是個什麼情況,有些事兒張書記心裏比我們這些村幹部還清楚。”村主任麥圖蓀大隊長這樣感慨。

  通過詳細的走訪,張雪鵬帶領工作隊對每個農戶精準施策,每家制定特製的致富思路。麥麥提·依敏家裏年輕人較多,他就鼓勵年輕人勞務輸出就業,每年外出務工5個月,為家裏增收1萬元;托合提·如則家中地多人少,他就鼓勵該戶多樣化種植,發展庭院經濟,通過收穫季節時間差來調整勞動力的投入;同時積極爭取後盾單位的支援,針對10戶家庭經濟條件最差的貧困戶,為每戶爭取到了1萬元經費,用於家庭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並讓他們在自家的院子裏種植一些收成好、有市場、能換錢的經濟作物,或是養殖家禽、兔子等動物。看到農戶家中地上成群的雞、鵝、兔,屋頂成雙成對的鴿子,張雪鵬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

  6月中旬,正是麥子成熟收穫的季節,村裏的依斯馬依力老人卻發愁了:“家裏沒勞力,地裏的麥子怎麼收回來?”正在老人發愁的時候,張雪鵬帶領著村裏的“志願者義務服務隊”來到了老人的地裏,幫助收麥子。為了節約時間,大家中午都頂著烈日,揮鐮苦幹,沒有回去休息。老人看到工作隊員們坐在田坎邊啃幹馕,心疼又感動,趕忙回家去做了一盆韭菜炒雞蛋和米飯送到地裏來。“那是我吃過的最好的一頓飯。”至今回想起來,張雪鵬依然很是感慨。

  在一次村小學調研期間,張雪鵬發現學校桌椅破舊、教學條件簡陋,他及時向上級黨委反映了這一情況。在民航局空管局的大力支援下,發起了“空管支疆 愛心傳遞”“空管愛心助學”等活動,全年共募捐價值30余萬元的物資,用於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村小學老師教學水準的提升,通過多方聯繫,村裏的老師分批次走出了和田,前往北京、天津等地進行學習。交流分享時,帕提古麗老師激動地説:“我第一次走出鄉村,來到北京,看到了課本上描繪的天安門,登上了壯觀的八達嶺長城。此次京津冀參觀實現了我從小的夢想,我會把此行參觀的感受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好好學習,長大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真心真情付出 牢記脫貧使命

  民族團結,是落實新疆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張雪鵬走進硝爾哈納村的第一天,就跟工作隊的同志們強調,要把搞好民族團結放在第一位,時刻牢記“三個離不開”思想,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民族團結。

  “我來駐村,目的就是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把他們當做親人,當做兄弟姐妹,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們,一次結親,終身為親。”這是張雪鵬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座右銘。他幫扶的一個殘疾農戶家庭,由於缺少勞動力,經常向他求助。為了讓這一家人真正脫貧,張雪鵬沒少下功夫:幫著幹農活、出點子、想辦法,把脫貧攻堅的富民政策送到家,讓他們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他就像這個家庭的一員一樣,心甘情願地付出著。

  為了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張雪鵬經常組織開展文娛活動。每月組織兩次“麥西來甫”,讓大家在歡歌笑語中體味生活的快樂和幸福,品味團結的美好與甘甜;舉辦籃球賽和運動會,讓村裏的年輕人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開展婦女手工刺繡和編織比賽,讓更多的婦女們成為“好姐妹”……一個個活動增強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8年2月,張雪鵬駐村工作結束。他本想“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然而,一幕讓他落淚的送行場面刻在了他的記憶裏。“我不知道大家從哪兒知道我要走的消息,村委會院裏院外站滿了送別的村民。大家手裏提著紅棗、核桃、土雞蛋,非要我帶回去。”説起當時的場景,張雪鵬至今感動不已,雙眼濕潤。“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與硝爾哈納村村民相處的365個日子,是我一生當中抹不掉的、揮不去的珍貴記憶。我忘不了硝爾哈納村的一草一木,忘不了村裏的發展變遷,更忘不了村民們的囑託和希望。這種寶貴的駐村扶貧經歷,讓我受益終身。”在離開硝爾哈納村後的兩年多時間裏,張雪鵬心中仍然放不下那個村子,仍積極為村裏的扶貧項目對接和脫貧攻堅工作奔走忙碌,為村民的增收致富出謀劃策、想辦法……

  今年,按照民航局空管局脫貧攻堅工作計劃,新疆空管局成立了脫貧攻堅工作小組,張雪鵬擔任副組長。“我又多了一個為老百姓做事的機會。”張雪鵬開心地説,“能繼續參與脫貧攻堅,是一名老黨員的榮幸。”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