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際競爭力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專訪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對外事工作的新要求,明確新形勢下中國民航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9月24日,民航局召開外事工作會,中國民航報記者在會上專訪了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
記者:為什麼召開此次外事工作會?
答: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作出批示:“民航業是重要的戰略産業,要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嚴格行業管理,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提升運輸品質和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習總書記在批示中第一次提出提升民航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指導意義。
民航是發展雙邊或多邊關係的重要紐帶,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先行軍”。民航外事工作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及我國外交、對外經貿政策息息相關。近年來,不論是民航行業的發展現狀還是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航外事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民航局召開此次外事工作會就是為了在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對外事工作的新要求,總結民航局近年來對外工作經驗,明確未來民航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更好地服務於國家、行業和公眾對於民航的需要。
記者:請談談目前中國民航外事工作的局面。
答:近年來,民航圍繞增強實力和競爭力實施民航強國戰略,在國際化發展中逐漸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當前,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空運輸發展已駛入快車道,而且在較長的一個時期,這種趨勢將保持為一種常態。同時,在國際合作中呈現出“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的新常態。
隨著中國民航實力的增強,民航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已經從過去的積極追隨者轉變為重要參與者。目前,我國已與117個國家簽署或草簽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為中國航空運輸企業不斷拓展國際航線網路、增強國際競爭力創造了條件。在雙邊民航合作中,我與美、歐、俄等大國,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等周邊地區國家,與非洲、拉美、南太等地區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合作機制,呈現出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自2004年起,我國一直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2013年國際民航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地區分辦事處落戶北京。今年,國際民航組織選舉産生了首位中國籍秘書長。
記者:能詮釋一下“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空運輸發展已駛入快車道”的含義嗎?
答:這句話也可以這麼説,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空運輸已進入快速成長期。國際和國內運輸發展不平衡曾經是長期困擾我國民航的重要結構性問題,經過民航局近年來堅持不懈的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對於民航提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各項便利國際航空運輸發展的舉措不斷出臺和完善。國內航空企業更多地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以尋求新的增長點,經營國際航線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從2013年下半年起,國際運輸增長速度已全面快於國內運輸。今年以來,從民航運輸總週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三大指標來看,國際運輸增長幅度分別是國內的2.1倍,3.6倍和2.6倍。今年上半年,新開國際航線84條,同比增長35%,國際客運量增長高達38.5%。我國在中澳、中日等優勢市場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在美、歐、東南亞等傳統市場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中美市場實現逆轉,我國承運人執行航班數首次超過美方。此外,在非洲、拉美等潛在市場開拓力度也明顯加大。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和迅猛增長的國際旅客輸出國,中國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具有強大的增長潛力。下一步,各大航空公司將繼續加大“飛出去”力度,民航局也將在開闢航線、航權談判、政策環境等方面積極支援。
記者:過去,中國民航在對外合作中將重心放在“引進來”上,現在又是如何做到“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呢?
答:的確,一直以來,中國民航在對外合作中都將重心放在“引進來”上,注重向歐美等民航發達國家學習,消化吸收民航發達國家和國際民航組織的技術和標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民航在安全管理和行業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2014年,全球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為0.2,同期中國為0.03;百萬架次重大事故率為0.39,同期中國為0.07;億客公里死亡人數為0.01,同期中國0.0016。中國民航安全管理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和提煉,甚至向國際推廣。包括我們的機場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以及一些專業設備等等都已具備相當的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北斗衛星導航、國産民機等中國航空製造業的發展對中國民航走向國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對與中國拓展和深化民航合作抱有期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民航在繼續堅持“引進來”,學習民航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同時,“走出去”的條件與時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成熟,為我們從民航國際規則的跟隨者向塑造者轉變,推動中國民航的管理、技術、標準、産品和服務走向國際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記者:請談一談中國民航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上的工作進展。
答:2015年6月,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航界發出了“構建區域民航合作新模式”的倡議,得到相關國家及各方的積極響應。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54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通航國家35個。今年夏秋航季,我國航空公司新辟了83條國際航線,重點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目前,中國民航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雙邊航空運輸的法律框架,擴大航權安排;通過多個平臺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航安全技術全面合作;不斷完善北京、上海、廣州等機場的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提升烏魯木齊、昆明、福州等機場的門戶樞紐功能,加快重慶、成都、西安等機場的區域樞紐建設,還將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機場特別是中小機場的建設力度;不僅加大了沿線省份民航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民航基礎設施對接”作為與沿線國家會談的一項重要內容,得到積極響應。
民航局成立對非合作平臺後,又正在籌劃對中亞國家民航合作平臺,以推進雙方航空合作和資源整合。
記者:為提升中國民航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您認為中國民航的外事工作還可以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加強?
答:在兩方面應該著力加強。
一是要大力拓展國際市場,努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應該著眼國際航空運輸發展的大背景,密切跟蹤掌握髮展趨勢,從中國民航的發展實際出發,針對中國民航國際航空運輸進入快速成長期這一特點,完善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空運輸政策,強化政策的適應性和先導性,為中國民航加快步伐“飛出去”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條件、打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在中央提出實施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要求下,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多地發揮國際航空運輸支援和配合國家的區域開發開放戰略的作用,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和國家的周邊外交戰略。
二是要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中國民航在 “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的新常態下,要統籌好“引進來”的品質和“走出去”的步伐。首先,要提高“引進來”的品質。要堅持平等互利、合作雙贏,用好中國民航的市場資源,助力中國民航的安全發展。其次,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積極宣傳中國民航近幾年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努力推動中國民航的標準輸出、管理輸出、技術輸出、産品輸出和服務輸出。繼續加大對國際民航組織的工作力度;以適航合作、安全管理為重點,繼續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民航技術合作;促進和鼓勵民航的企事業單位全方位走向國際市場,不僅要使航空企業飛出去,還要使裝備、製造産業賣出去,同時還要使我們的管理、技術、標準輸出去。我們應該有這種自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