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十三五”民航節能減排巡禮:堅持綠色發展 守護藍天白雲

  在北京大興機場內,每天有1300余輛新能源車輛穿梭運作,場內新能源車輛佔比達77%,為滿足其充電需求,機場內建有260余個直流快充充電樁,其中的所有用電均為來自青海省、山西省的水電、風電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電動車輛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汽柴油使用量及碳排放量,而通過全球最大的耦合式淺層地源熱泵系統與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等措施,則使全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能夠達到16%以上。大興機場的綠色建設是民航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是民航綠色發展的鮮活注腳。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生命之根、動力之源,綠色發展是民航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十三五”以來,中國民航紮實落實《民航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和《關於深入推進民航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要抓手,節能減排工作力度持續加大,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動力空前增強,燃效水準顯著提升,民航綠色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2018年,按照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總體部署,民航局印發實施《民航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確定了北京首都、北京大興等39家重點區域機場以及31家其他區域年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以上機場為民航打贏藍天保衛戰主要陣地,對有序提升機場電動化率、降低機場區域大氣污染排放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在工作方案實施過程中,為了狠抓工作落實,民航局組織了三輪專項督查並在日常監管工作中納入藍天項目檢查。同時,結合企業普遍反映的項目初始投資大、建設和安全管理較複雜等現實問題,民航局加強與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協同,及時出臺支援政策,加強疫情期間工作調度,通過政策引導形成合力,有力推動民航單位加快打贏藍天保衛戰項目建設。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中國民航正向著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總體目標不斷邁進,其所取得的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呼吸得到的是,機場區域的空氣品質改善了。三年來,APU(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備通過在飛機廊橋停靠期間代替APU向飛機供電供氣,累計節約了航油40余萬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30萬噸,減少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近4900噸,節約航油成本約12億元。2018年底,場內新能源車輛設備的佔比還不足5%,目前這個數字已快速提升至14%。2019年,在航班起飛架次同比增加5.8%的情況下,機場汽柴油消費同比減少了1100噸,機場汽柴油消費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油耗少了,空氣好了,呼吸暢了,旅客和一線工作人員的幸福感實打實地得到提升。感受得到的是,機場智慧運作的成效顯現了。以藍天保衛戰為契機,相關機場加強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利用車聯網、大數據、微儲能等新技術,自主開發機場能源與設備智慧監控系統,優化機場電力供給和使用效率,對實現新基建賦能傳統基建進行了有益嘗試。成都雙流機場在南機坪建設7000余平鋼結構車棚光伏,創新引入光儲充示範項目,通過對光伏新能源的智慧調控與有效消納,年可保障2萬餘次新能源車供電。同時,雙流機場還採用了遠機位地面設備(GPU)系統並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通過搭載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對光伏和電能等能源進行可控調度,從而實現削峰填谷,有效解決遠機位配電不足問題,年減排二氧化碳3.95萬噸,年節約能耗費用5400余萬元。見證得到的是,國産裝備的製造水準提升了。目前,機場新能源車輛設備國産化率已超過80%。東航與國內企業合作,成功研發了全球首臺35噸純電動平臺車和50噸純電動有桿飛機牽引車,在全球機場專用設備製造領域實現“換道超車”。國航、首都機場及有關設備商的聯合技術攻關,為解決APU替代設備安全高效保障新型飛機(如B787、A350等)的技術難題提供有效中國方案。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十三五”以來民航綠色發展的一大亮點,而民航綠色發展的成績還在更多層面彰顯。

  深圳機場衛星廳項目預計將於明年竣工啟用,衛星廳建設積極探索運用海綿機場、綜合管廊、遠機位移動儲能設備、水面光伏發電等技術,著力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現代交通建築。如今,強大的綠色基因在機場項目建設週期的前端便已植入,涵蓋規劃、設計、建造、驗收、運作等全鏈條的綠色機場標準體系逐步建成。這樣的制度體系建設為民航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完善行業能耗統計制度,建立實施航空飛行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機制,則提升了我國機場與航空公司能源和排放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隨著民航局組織民航各地區管理局不斷創新監管機制,強化綠色項目督導檢查力度,節能減排專項規劃落實機制不斷健全,民航環境治理體系逐步走向完善。

  今年,四川航空開展了現有線航路走向優化項目,共計11條航線、2430個班次使用優化航路,能夠節省飛行時間285小時,減少耗油800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余噸。綠色發展帶來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航空公司和機場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自然不斷增強,資源投入不斷加大,企業主體作用愈加突顯。智力支撐方面,民航大學、民航二所等行業科研院校進一步發力,政産學研相互協同的工作機制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航協、中國機場協會等民航社團組織參與行業綠色發展相關工作深度和廣度空前提升,平臺橋梁作用正在形成。可以看到,資源、技術、平臺等因素的協同合力為綠色發展注入了更強勁的動力。

  2016年,國際民航組織第39屆全體大會通過了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形成了第一個全球性行業減排市場機制。在國際航空碳減排談判中,我國全面參與並積極貢獻中國方案,以正確的義利觀和發展觀,維護公平公正國際秩序。近年來,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民航綠色發展取得豐富成效。組織開展中歐綠色民航合作培訓與戰略對話、中美綠色航線合作研究,積極推動新興市場國家綠色民航戰略合作機制建設,綠色合作成為了中國民航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亮點、新引擎。

  務實舉措收穫紮實成果。“前幾年那樣‘昏天黑地’的嚴重霧霾天氣越來越少了,藍天越來越多了!”這是北京市民小吳的真實感受。“藍天白雲常常見”的背後,民航綠色發展貢獻了必不可少的力量。近年來,通過全行業共同努力,行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運輸航空單位週轉量油耗和碳排放連續下降,2019年我國運輸航空每噸公里油耗和碳排放分別為0.285千克和0.898千克,均較基線(2005年水準)下降16.2%,處於歷史最優水準,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國中處於領先位置。機場平均每客能耗0.898千克標煤,每客二氧化碳排放0.553千克,分別較基線(2013年-2015年均值)下降15.8%和28.81%。數據説話,民航綠色發展闊步向前。

  “十三五”以來,民航戰略作用持續增強,中國民航綜合實力穩居國際前列,基本實現了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為民航“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接下來,民航局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研判發展形勢,科學編制民航“十四五”綠色發展規劃,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完善體制機制,更加注重系統推進,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形態,為實現從單一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的跨越開好局、起好步。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