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民航新型智庫建設的成功探索:以指標促提質 以研究助發展

  由於天氣原因,原定落地騰衝機場的航班將目的地變更為芒市機場,落地後旅客再通過地面交通抵達騰衝,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成為保山、騰衝、芒市機場應對不正常天氣的“常規操作”——在機場、空管、航空公司、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緊密協作下,當地蹚出了一條不正常天氣下中小機場群協同發展的“新路子”,體現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了雲南民航業高品質發展。“保騰芒”滇西機場群空地協同發展研究項目是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開展的75個“民航高品質發展指標框架體系”(以下簡稱“指標框架體系”)課題研究試點項目之一。今年1月,包括該項目在內的首批26個民航高品質發展指標研究試點應用項目向研究中心提交結題報告並接受了專家評估,評估結果令人欣喜。

  將時間倒回22個月前,2019年5月,民航局發佈《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指標框架體系(試行)》(以下簡稱“《指標框架體系》”);同年11月19日,為落實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推動指標框架體系落地生根,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研究中心經民航局批復在中國民航大學宣佈成立。一年多過去,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對研究中心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民航高品質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時間短,但工作成果多、效果好,逐漸樹立了品牌,擴大了業內影響。”通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開展基礎學術和應用研究,研究中心為推進和實現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發揮了積極助推作用。

  應運而生:組建新型智庫“生力軍”

  成立研究中心是民航局推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舉措。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來源,承擔著知識生産與儲備、發展趨勢研判、重大問題方案設計、風險預判與應對、知識傳播等功能。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的智庫建設也面臨著新目標、新要求。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新格局”。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新時代智庫建設指明方向。

  多年來,我國民航運輸總週轉量均位居全球第二,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國民航的高品質發展需要更加科學、更加系統的智力支援,民航新型智庫建設正當其時。民航局黨組歷來十分關心和重視民航新型智庫的建設。2018年9月,民航局黨組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民航局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辦法》,提出“力爭到2020年,民航局新型智庫初步實現‘三個明顯進步’和‘三個一’的目標”,標誌著中國民航新型智庫進入實施階段。近年來,通過批復成立高校智庫、開辦中國民航發展政策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中策班”)、上線民航新型智庫平臺(ATT)等一系列舉措,中國民航新型智庫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

  2019年5月,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進和實現民航高品質發展,民航局印發《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指標框架體系(試行)》,明確了民航高品質發展的具體指標。為了更好落實指標框架體系,發揮其引導、評價、規範民航高品質發展各項工作的作用,2019年11月,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研究中心經民航局批復成立。這個由學者、行業內外專家、研究生隊伍組成的研究中心從此承擔起“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組織開展民航高品質發展相關基礎學術和應用研究”的重任,力圖深化“理念新、目標明、動力足、路徑清、效益好”的民航高品質發展內涵,更好實現和推進民航高品質發展。而在研究中心組織下開展的一系列中國民航高品質發展指標框架體系課題研究與試點項目,則通過研究實踐,對《指標框架體系》進行驗證完善,以使其成為推進民航高品質發展的可引領、可評價、可考核的有效政策工具。

  鑽石模型:奏響群策群力“協奏曲”

  在中國民航大學南四教學樓4層,有2間不大的辦公室,其中的資料櫃裏儲存著一摞摞國內外民航和其他綜合交通業的公開資料,一張10余平米的大辦公桌既是工作臺,也是會議桌,這裡便是研究中心的辦公場所。斗室之內,天地無限,看似平淡無奇的辦公室背後,一個由六方面力量組成的強大“鑽石模型”正在有機運作。“鑽石模型”以民航局綜合司為組織單位,以民航局相關司局及事業單位為指導單位,以獲得批准的課題研究與試點申報單位(以下簡稱“試點單位”)為實施單位,以研究中心為學術支援單位,以中國民航報社出版社為平臺支援單位,加上特約觀察評論員和中策班優秀學員、ATT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六股勁”擰成“一股繩”,通過“多方參與、協同互動”的模式,推動指標框架體系課題研究與試點項目(以下簡稱“試點項目”)的開展。

  “鑽石模型”的建立使得研究中心不必“孤軍奮戰”,而是“如虎添翼”,特別是民航局綜合司作為組織單位,為研究中心的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關鍵指導支援。“這種支援主要體現在指引研究方向、指導研究過程與組織協調資源等方面,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領會高品質發展的內涵,為我們提供了平臺、經費、人員與重要資料的資源保障。”中國民航大學教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曉津表示。這一點在試點項目的開展過程中也得到體現。首都機場“大型國際樞紐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試點項目” (以下簡稱“首都機場試點項目”)得到了民航局綜合司的直接指導,“通過涉及課題意義、內涵和研究方向、方法等的明確指導,試點項目的站位高度、研究品質以及科學性、實用性、可推廣性得到保證。”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業務經理郭凱萌説。

  在“鑽石模型”的運作過程中,研究中心與中策班、ATT等平臺發生了緊密聯繫,將來自行業內外的優秀人才匯聚到研究中心的項目之下,顯露出智庫的人才梯隊建設功能。李曉津介紹:“研究中心、中策班與ATT分別側重於專題研究、人才培養與知識傳播職能,來自中策班的優秀學員和ATT專家成為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後,既能夠為試點項目提供智力支援,又獲得了長期的研究平臺。”廣州白雲機場空港設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育鈿是一名ATT專家,同時也參與了多個試點項目的諮詢建議工作,“來自高校、企業等不同單位的專家各有所長,在討論、評審的過程中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對於試點項目的推進和專家個人的研究工作都有很大助益。”

  政府部門組織指導,試點單位實施項目,智庫平臺協調管理,媒體平臺宣傳輸出,專家團隊諮詢評審——在“鑽石模型”的作用下,各單位、各組織能夠各司其職,各取所長,保障資源組織、研究生産到成果輸出的全過程,為試點項目的開展搭建起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

  匯聚力量:探索指標體系“試驗點”

  2019年11月,在研究中心宣佈成立時,由75個項目組成、49家單位參與的首批課題研究與試點項目名單也同時公佈。協調好各方資源,保障試點項目的順利推進,成為研究中心的應盡之責。

  試點項目開展期間,研究中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各課題項目組獲取專家諮詢幫助隨時“牽線搭橋”,將各課題項目組每季度提交的項目進度報告反饋給專家,請專家提供意見建議。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朱金福參與了多個試點項目線上審查、線下答辯和結題評審工作,他對研究中心的組織工作十分認可:“在研究中心為專家們建立的群聊組中,指標框架體系宣講、項目管理節點安排、項目報告收集分發、幫助專家和試點單位聯繫交流等工作都得到了高效開展。”

  一邊將專業指導“送到府”,一邊為交流學習“搭好臺”。2020年3月、5月,民航局綜合司聯合研究中心分別召開2次網路視頻會議,組織75個項目組進行線上交流。2020年9月,“民航高品質指標研究及試點應用”中期研討會在昆明召開,13位評議專家、22個項目組到會交流,參觀“保騰芒”滇西機場群空地協同發展研究項目成果。“不少試點單位在參會後得到啟發,研究能力有所提升,發力方向更加準確。”林育鈿説。

  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製造就了試點項目的良好成果,指標框架體系對民航高品質發展的引導、評價、規範作用得到彰顯。郭凱萌感嘆,指標框架體系分析測算為首都機場開出了一張精準的長短板“體檢單”,提升了大家對不同發展指標間相互作用的認識。首都機場試點項目在國內首次提出企業級高品質發展指數——首都機場高品質發展指數,且僅用1年時間便提前完成研究任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志亮表示,“指標框架體系”的治理邏輯對首都機場“再造國門”有高度的指導意義,既有“高品質發展”的想法,又有“指標框架體系”的辦法,研究成果為高品質“再造國門”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試點項目還通過指標框架體系的落地實施,實現了對試點單位的發展引領。由研究中心支援,民航局空管局、民航華東地區空管局、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完成的“空管系統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試點項目”,結合“四強空管”建設方向,提出了民航空管系統高品質發展內涵,構建了民航空管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指標和特徵指標體系,首次提出並測算了全國民航空管系統高品質發展指數和華東空管高品質發展指數,並將研究成果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同時部分指標已納入《民航空管系統第十四個五年發展規劃》的發展指標。“指標框架體系既是評估發展的‘溫度計’,也是引領發展的‘指向標’。”民航局空管局戰略發展部副部長劉芳子説。

  在研究中試點,在試點中研究,研究試點一體化是指標框架體系試點項目的一大特點。中國民航大學教授、“保騰芒”滇西機場群空地協同發展項目課題組負責人李艷偉對此感觸頗深,“項目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理論方’與‘實踐方’共同努力,如同硬幣的A面B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理論運用於實踐才具有生命力,實踐中體現理論思想才能系統化、可推廣。”

  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指標框架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通過試點項目對其科學性、可行性進行驗證,又將被納入行業統計標準,指導行業發展。據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反饋,《民航綜合統計調查制度》(修訂稿)已完成,基本實現了與指標框架體系相銜接。據此採集、統計指標數據,可對“十四五”期間行業高品質發展情況進行監測分析,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集中發力:開出民航強國“評估單”

  今年1月,《中國民航發展階段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在2021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全國民航安全工作會議期間正式發佈。這部凝聚了研究中心編制團隊3個月心血的《評估報告》,是建立在研究中心民航高品質發展數據庫(ADI數據庫)、《中外民航發展比較研究(2019)》報告基礎上的一次集中發力,充分展現出研究中心作為新型智庫的研究實力與行業領先地位。《評估報告》以指標框架體系為基礎,針對民航強國的8個基本特徵內涵構建中國民航發展階段評估指標體系,以5年為時間範圍,選取16個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得出了“我國基本具備了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特徵,將開啟多領域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結論,並對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民航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和相關策略提出了意見、建議。

  為什麼要建立指標框架體系、編制《評估報告》?民航局綜合司認為,2020年是“一加快兩實現”民航強國戰略進程中,“加快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跨越”的目標年,也是由“十三五”向“十四五”轉換的關鍵時間節點。2020年,加快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跨越的目標有沒有實現?邁向“十四五”,開啟多領域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行業發展的立足點是什麼?進入“十四五”時期,民航行業的發展任務和特點有哪些?這些重要問題都與民航強國建設息息相關。《評估報告》通過科學嚴謹的論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評估和判斷,為民航局黨組判斷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十四五”期間調整民航總體工作思路,謀劃“十四五”時期行業發展等提供了實證支援。

  《評估報告》的編制由民航局綜合司和研究中心共同參與,同時還向20余位來自國內高校、企業、民航組織的專家進行了諮詢,並邀請5位專家進行審校。“政府部門的站位更高,對政策的把握更加到位,而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同學們則具有學術視角和數據資源的積累,雙方各取所長,保證了《評估報告》的科學性、實用性。”民航局清算中心業務主管、編制團隊成員趙樹龍表示。在《評估報告》的編寫過程中,每週一次且長達四五個小時的視頻會議令不少編制團隊成員記憶猶新,方向的明晰、觀點的碰撞、思路的梳理,都在一次次會議轉机化為紮實的報告成果。“通過綜合司的深入指導和編制團隊的充分討論,大家對民航強國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編制思路更加清晰。”中國民航大學教授、編制團隊成員陳芳説。

  《評估報告》發佈後,行業內外紛紛矚目,給予了諸多肯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編制團隊聽到的普遍反饋,“大家既驚訝于我國民航的快速發展,又在看到相關論述後感受到‘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結論水到渠成。”編制團隊內部同樣有類似的感受。中國民航大學副教授、編制團隊成員劉玲莉説:“通過《評估報告》,我們既能看到中國民航近年來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也能看到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建設民航強國的熱情更加高漲。”下一步,《評估報告》將在補充完善後集結出版,其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將進一步提升。

  “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推動發展而研究。”這是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共同心聲。接下來,研究中心將在民航局黨組領導下,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思維方法與精細化的管理手段,進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凝聚行業內優秀專業人才,將研究工作與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在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持續發力,打造既有鮮明自身特色、又能服務行業高品質發展的民航智庫。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