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民航局:在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民航獨特優勢

  8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交通運輸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情況。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在發佈會上介紹了民航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情況。

  發佈會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綜合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服務能力和水準顯著提高,貧困地區行路難問題得到解決,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交通運輸安全綠色水準持續提升,交通運輸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董志毅介紹,按照黨的十九大兩個一百年戰略安排,民航局謀劃了民航強國一加快、兩實現戰略進程,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了一加快,也就是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跨越的目標。截至2020年,我國旅客運輸量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大型網路型航空公司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均進入全球前25位;目前,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四大世界機場群和十大國際航空樞紐、29個區域樞紐為骨幹,以非樞紐和通用機場為重要補充的現代化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空管年度保障航班起降架次突破 1000萬;截至20217月底,我國運輸航空已連續安全飛行131個月、9540萬小時,並連續19年確保了空防安全。從運輸航空每百萬飛行小時重大事故率5年滾動值看,中國民航為0,世界平均水準為0.088,中國民航安全水準處於世界第一。總體上説,我國民航的發展水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相適應的。但在通用航空發展、國際民航話語權和行業創新能力等方面,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這將是未來中國民航的主攻方向。

  董志毅表示,民航業在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獨特的優勢。截至2020年,全國頒證運輸機場達241個,比2012年新增58個,新增機場中,近50%位於脫貧地區,航空服務覆蓋了82.6%的脫貧地區人口;截至2020年,全國航線達到5581條,比2012年增加3124條,增幅達120%。目前能夠確保脫貧地區機場每天至少有1個航班聯通區域樞紐機場,最多轉机1次可聯通國際樞紐機場;截至2020年,全國航空人口數達3.8,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增航空人口約2.1億,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居民享受到航空服務。脫貧地區機場旅客吞吐量從2012年的約2800萬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7800萬人次,增幅超過170%。我國的航空服務覆蓋了全國92%的地級行政區、88%的人口和93%的經濟總量。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到,民航改善了邊遠地區的交通條件,特別是在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一個機場、一條航線,可以使地方與省會城市的通行時間縮短4-18個小時;優化了邊遠地區的投資環境,當地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拓展了邊遠地區的致富之路,推動扶貧産品進機場”“上飛機,為脫貧地區帶來更多直接收益。

  針對十四五期間智慧民航建設這一主線,董志毅介紹,數字化建設將涵蓋民航全領域、全流程、全要素,加快推進民航強國進程。未來,民航將實現五個一。即出行一張臉:通過行業各主體之間、以及與其他交通方式之間共用與合作,實現旅客刷臉出行,全流程引導,旅客行李全流程可視,實現門到門服務,旅客出行一鍵化定制航空+服務産品,進一步豐富出行體驗;物流一張單:通過提高航空物流設施自動化水準,大大簡化航空物流流程,大幅縮短物流時間、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通關一次檢:實現安檢、海關、檢疫一次通關、不同交通方式換乘一次安檢,實現轉机旅客通程聯運和行李直挂,使旅客享受無縫隙、無感化的出行體驗;運作一張網:構建全面感知、泛在互聯、人機協同、全球共用的新一代航空運輸系統,更加協調高效,讓航班更加準點,貨物運送更加及時;監管一平臺:以提高監管效能為目標,實現數據互通和共用,實現更加精準的監管,為人民群眾航空出行保駕護航。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通過積極的探索實踐,全國233個機場實現了國內航班無紙化便捷出行,千萬級機場國內旅客自助值機佔比超過7成,目前已有24家機場基本具備行李全流程跟蹤能力,今年上半年實現了35000多個航班、近80萬件行李的全流程實時跟蹤;19家航空公司的653架飛機為近1000萬旅客提供客艙無線網路服務;啟用電子臨時乘機證明線上平臺,15家千萬級機場試點旅客差異化安檢;部分機場實現民航和高鐵一站購票、一證通關、無縫銜接;航空貨運電子運單突破708.4萬票。根據預測,十四五末我國航空旅客運輸量將達8-10億人次。智慧民航建設對於推動民航高品質發展、實現多領域乃至全方位民航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把智慧民航列入數字中國的重要應用場景。民航局也將其作為十四五行業發展的主線,並制定了以其為牽引的發展戰略,在十三五的基礎上,全面升級智慧民航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附件: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