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分類:政策解讀
  • 名稱:
  • 解讀|《“十四五”民航立法專項規劃》
解讀|《“十四五”民航立法專項規劃》

  近日,《“十四五”民航立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本次立法規劃是民航業第二次立法規劃,也是首次納入行業發展規劃制訂的。今日,本報專訪中國民用航空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就《規劃》內容進行專業解讀。

  1.本次《規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制訂的?

  2016年,民航局首次發佈行業五年立法規劃,為科學民主依法開展民航法規建設、與時俱進完善民航法律法規規章體系發揮了引領作用。“十三五”期間,《民用航空法》全面修訂送審稿正式報送國務院並完成3次局部條文修正;立改廢並重,規章制修95部,廢止5部;“放管服”改革、軍民融合、生態文明、公平競爭、證明事項、産權保護等領域法規清理及時開展;行業和公眾全覆蓋的立法建議徵集機制、民航局和管理局行政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制度全面建立。與此同時,我們發現,法規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立法資源嚴重緊缺與持續旺盛的行業立法需求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二是立法領域貫徹系統觀念、提高立法品質的能力和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項目立項、起草階段論證評估不充分,立法規劃和計劃的執行力受到影響。

  “十四五”期間,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為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明確了路線圖和施工圖。完備的民航法規體系是推進民航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礎性制度保障,對民航安全發展改革具有重要的保障、規範、引領作用。當前,我國民航邁上了從單一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跨越的新征程,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滿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都對民航法規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在本次《規劃》的制訂過程中,開展了哪些工作?

  2019年底,民航局政法司啟動編制工作,明確規劃編制的原則、目標、分工和時間安排。2020年7月,以航科院法標所法課題研究報告為依託,在收集司局、行業立法需求的基礎上,形成了初稿。2020年底以來,先後兩輪徵求司局和行業意見並開展了專家論證。其中,第一輪收到意見28條,採納21條;第二輪收到意見31條,採納28條。規劃于2021年7月在第三次法治建設領導小組會上審議通過。會後,根據各司局提出的個別意見做了完善。2021年9月,民航規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規劃。2021年12月,民航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規劃

  3.本次《規劃》有什麼特點?

  對比“十三五”,“十四五”立法專項規劃編制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更加體現工作統籌。立法規劃首次納入行業規劃編制工作“同部署、同開展”;強調做好規章修訂的同時,加大法律、行政法規制修力度;注意加強業外相關法律法規制修的參與深度,拓寬立法空間。

  二是更加注重立法品質。“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堅持“控總量、調結構、嚴標準、提品質、優體系”思路,要求開展立法評估論證;審查時運用“貫穿式”審查的方式,從體例上整合內容相近的規章,適當控總量;“開門立法”、問計於民,持續完善立法意見徵集處理機制。

  三是更加突出中國特色。法規建設深深植根于我國民航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充分借鑒國際有益經驗的同時,要增強制度自信,及時將行業監管的成熟經驗上升為制度規定、轉化為立法成果。此外,編制過程中,還強調持續完善涉外領域的立法,注重國內法與國際航空法的銜接。

  4.《規劃》規的結構和內容是什麼樣的?

  規劃分正文和兩個附件。兩個附件分別是法律法規規章體系框架和立法規劃項目表,方便查閱。正文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在回顧“十三五”法規建設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總結了工作成績,同時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分析了面臨的基本形勢,並結合新時代民航發展的新要求,明確了“十四五”民航立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第二部分提出了“十四五”民航立法工作的目標。未來五年,要集中有限的立法資源,緊緊圍繞民航強國建設的新特點、新需求,瞄準法規建設不適應高品質發展的問題和矛盾,從基礎制度、安全領域、發展領域三方面,加強重點領域法規建設,推進重大立法項目的開展。

  第三部分是具體要開展的立法項目。按照工作目標提出的三個方面,一是《民航法》修訂,事故調查條例、機場條例等重點行政法規制修,以及為落實上位法民航應急管理、監管數據管理、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等規章制修項目。二是適航審定體系、飛行標準體系、機場管理體系、空中交通管理體系、安全保衛體系、民航網路安全體系等強化安全管理方面的項目。三是運輸服務品質、無人機新業態制度建設、通航發展環境等引領高品質發展方面的項目。三個方面共計涉及法律2項、行政法規5項、規章73項。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從堅持黨的領導;完善工作流程;加強立法溝通;整合立法資源;提升立法能力;加強法制宣傳;保障經費支援等七方面提出要求。


附件: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