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分類:政策解讀
  • 名稱:
  • 解讀|《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適應性規劃設計》
解讀|《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適應性規劃設計》

  日前,機場司發佈了諮詢通告《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適應性規劃設計》(AC-158-CA-2023-01)。該研究成果將在哪些方面提出航廈平疫結合的防控建議,又將如何幫助航廈在應對旅客量的持續恢復的同時營造健康生態的航空出行環境?《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規劃設計》課題組為讀者進行了解讀。

  問:此部諮詢通告的發佈是基於怎麼樣的背景? 面對極其複雜的研究領域,又踐行了怎麼樣的技術路線?主要聚焦于哪些關鍵技術點?

  答:該研究成果的發佈充分體現了選題的前瞻性,既立足社會熱點,又具備適當前瞻思維。 運輸機場是社會發展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機場航廈作為旅客匯聚的主要場所,成為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前沿陣地。2020年以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及民航局陸續發佈修訂疫情防控方案及技術指南。隨著生活及社會生産的逐步恢復,及時總結我國機場抗疫時期的實踐經驗,研究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平疫結合”航廈規劃設計策略,成為一項必要的工作。研究成果將為航廈規劃設計提供指導和建議,併為更加科學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的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技術參考。

  鋻於機場航廈首要的交通功能特性,本課題研究將疫情處置作為航廈運營中的非常態,相關舉措要找到規劃設計與平疫結合相契合的關鍵技術點,必須著眼于航廈長期發展,不影響航廈的流程使用、力爭不降低旅客體驗,盡可能減少對航廈效率、成本和空間效果的影響。因而,我們提出規劃與設計必須充分堅持“平時為主、預留疫時、平疫結合”的技術路線。

  課題組充分收集研究國內外機場防控政策及文獻資料、通過大量調研討論、案例剖析和數據分析,基於系統思維,從航廈規劃設計龐雜的系統中抽絲剝繭,最終聚焦于八個關鍵技術要點:包括基於病毒傳播機理提出航廈平疫結合規劃設計原則;聚焦國際,強調航廈功能、規劃、設計的模組化; 聚焦流程,旅客流程注重防疫流程的相容性和韌性化;聚焦健康,關注與生態綠色相結合的健康空港設計;聚焦安全,關注平疫可轉的空調系統,提升航廈的“免疫能力”;聚焦細節,梳理特殊功能空間防疫設計關鍵技術;聚焦科技,關注無接觸智慧技術應用;聚焦改造,關注既有航廈模組化改造的難度及策略分析。

  問:目前國內外缺少針對航廈平疫結合防控設計的系統性研究,課題組如何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性?

  答: 目前國內外缺少對於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適應性規劃設計的研究,本課題研究充分發動全行業力量,對標國際、充分調研,強調過程把控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本次課題研究由機場司牽頭組織,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具體承辦,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浦東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西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參與,組成了一個涵蓋多領域、多專業的研究團隊。機場司對課題研究工作更是給予高度重視,組織課題組與行業專家進行多輪針對研究內容的研討會,各專家亦對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分的研讀,積極獻言獻策,對研究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援。

  課題研究中強調過程把控,通過開題評審會、內部會議、初審會、終審會、審稿會等各階段確保課題技術路線的一以貫之。在開題評審會上,專家共同提出三點過程中需堅持的技術要點成為了整個課題研究的基石,即:1.“平時為主、預留疫時、平疫結合”的技術路線;2. 重點關注通過管理措施不能覆蓋或者不能完全覆蓋並滿足防疫要求,需通過規劃設計予以提升的相關舉措;3. 防控研究對象以新冠病毒為基礎,並涵蓋其他同類型流行病;

  課題研究強調對標國際,基於平疫結合的技術路線,對國內外新冠防疫政策及相關措施的指導文件進行研究和解讀,保障研究具有前瞻性,通過歸納總結文獻中的預防和管理措施,從“場地、建築空間、功能流線、設備設施、智慧機場”五個方面,對平疫結合的航廈規劃設計原則的提出提供支撐。

  課題研究注重夯實基礎,對各大機場的防疫流程和相關措施進行系統梳理,組織首都、浦東、西安、南京等各大機場運營管理單位開展了多輪需求調研,對已經實施航廈國際保障專區的改造案例進行梳理和分析,各機場運營管理單位積極分享經驗,並參與探討各類技術方法及研究內容的可行性與適用性。課題研究對目前所面臨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針對不同空間場景進一步精細化研究,結合電腦模擬與相關公式建模分析,提出規劃設計層面更高效、更具有適應性的系統解決方案,形成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具有行業指導意義的高品質研究。

  問:該部諮詢通告對於航廈規劃設計提出了哪些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答: 針對未來可能的公共衛生事件,課題研究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兩個基本點,外防輸入層面提出可滿足疫時航廈運營處理需求的國際到達模組最小單元;國際到達保障專區選址應秉持“與航廈主體功能流程不交叉、物理空間上不重合、保證一定物理距離的設置原則;針對國際到達模組的建設方式,優先採用裝配式建設以滿足場景快速切換的需求;模組設計以有限服務及經濟合理為原則,給出了國際到達模組的實施方案和設計參數指導。內防反彈層面,充分分析疫時旅客流程的差異性,對部分疫情時主要危險區域及關鍵節點空間進行研究,以管理措施為主,當管理手段無法滿足時,在規劃設計中採取重點空間適度預留放大的方法滿足靈活管理及快速切換需求,打造“彈性化”及“韌性化”的航廈空間。

  問:我們關注到在該部諮詢通告中,“健康空港”的設計概念貫穿研究始末,研究成果中具體提出了哪些設計手段支撐這一概念在後續規劃設計中的融入?

  答:我們倡導基於“平疫結合”的航廈防控目標,建設打造生態綠色導向下的健康空港,針對不同空間場景進一步精細化研究,結合電腦模擬與相關公式建模分析,提出規劃設計層面更高效、更具有適應性的系統解決方案。提倡自然通風,充分結合建築空間特性,靈活運用對流與熱壓通風手段,並採取針對性的通風策略。

  研究表明空間高度的加大有利於稀釋病毒濃度,但空間高度的最終確定要綜合空調能耗、空間效果、建設成本等因素。針對不同進深及高度比的空間,經計算流體力學分析給出了對應的通風設計方案。

  問:針對空調系統的防疫設計,諮詢通告中提出了哪些具體建議?

  答:我們提出平疫可轉的空調通風系統概念,以提升航廈的“免疫力”。

  建議空調通風系統的劃分原則應增加“風險分區”這一維度,不同風險等級區域的空調通風系統應獨立設置。

  疫情期間空調系統全新風運作模式對室內環境保障與運作能耗均帶來了較大不利影響,通過研究表明對空調回風采取有效過濾措施同樣也能有效降低旅客與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對航廈空調系統運營保障提供了設計建議。

  對於既有航廈存在高、低風險區之間空氣聯通口部,且無法完全封閉的情況,作為降低傳播風險的“補償性“措施,提出空調通風系統實現由“低風險”向“高風險”的定向氣流流動組織方式。

  同時,研究針對安檢、餐飲區、衛生間等高風險及特殊空間也經計算給出了針對性的機電系統設計建議及技術措施供參考。

  問:目前行業內專家及讀者對無接觸智慧應用主題十分關注,針對無接觸技術的運用,課題組給出了哪些具體建議?

  答:在無接觸智慧技術應用方面,針對之前航廈防疫工作面臨的大量查驗程式,建議應進一步整合資訊,提升無接觸技術應用。可採用多碼合一的自助驗證設備,機場內部資訊互通,一次驗證全場通行,多部門之間數據互通資訊互認,從而實現統一的防疫資訊來源;同時,航廈可通過視覺人工智慧技術手段,使流調效率大大提升;盡可能優化自助驗證設備的視頻識別能力,提高不脫口罩驗證的準確率。建議加大政策層面的協調,使旅客出行資訊與健康防疫資訊數據互通。

  問:之前各大機場針對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建設做了各類相應的改造,對於今後類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又有哪些啟示?

  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對首都、浦東等各大機場進行了充分調研分析,調研工作為研究推進提供了大量寶貴經驗及參考。在對各機場改造的案例調研中發現,國際到達保障專區改造工作呈現出一些共性特點,一是選址根據機場自身情況因地制宜;二是改造雖各不相同,但均能滿足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運作要求;三是流程調整充分滿足防疫流程需求等。

  課題組依據案例總結提出了航廈針對疫情突發事件的改造工作的技術要求,包含應做好設計前置與應急預案工作,預留相關條件,不影響平時運作,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可迅速響應;國際到達保障專區的建設應以模組化為理念,各機場可參考諮詢通告中各項設計原則結合實際條件進行針對性設計,因地制宜;各功能區的設置可採用永久性與臨時性建築相結合的設置方式以滿足靈活快速切換需求;應針對消防、結構、設施設備等進行評估,並與防疫部門確認改造方案的科學合理性,以達到防疫要求等。

  問:課題研究對於未來航廈規劃設計帶來了哪些啟示?

  答:我們在系統總結過去三年機場抗疫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平疫結合、平時為主、預留疫時”的技術路線,提出了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系統解決方案,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不僅著眼于對於此次新冠疫情的總結,同時涵蓋可能發生的類似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空白。

  我們強調未來的機場規劃設計的眾多維度應該引入健康維度,強調前瞻設計和系統思維。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做好適當預留,充分考慮航廈設計的韌性與彈性,機場管理應未雨綢繆,基於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做好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預案、應變機制和管控體系。

  研究提出,區域與模組的概念應貫穿于整個航廈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營中,為未來可能的突發性事件保留最大的靈活性;航廈空間與功能設計要堅持韌性和彈性,為旅客設置平疫兼顧、靈活可變的機場公共空間;強調科技引領,最終實現提升運營效能、助力旅客服務品質提升;航廈作為以場站為核心的高密度建築集群和大流量旅客的集散地,其公共空間更應強調自然及生態概念,為旅客營造美好的出行環境,打造面向新時代的健康空港!


附件:

相關連結: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