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分類:政策解讀
  • 名稱:
  • 解讀|《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九版)》
解讀|《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九版)》

  日前,民航局修訂發佈了《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九版)》(以下簡稱《指南(第九版)》)。與上一版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相比,《指南(第九版)》進一步細化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提級國際航班防控措施,並對機組管理、進口貨物防控及國際入境航班全流程閉環管理等方面作出優化。在此前基礎上,《指南(第九版)》如何做到更加科學精準防控?其優化調整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具體包括了哪些措施?記者就此採訪了民航局飛行標準司相關負責人。

  國際航班提級防控 進口貨物分級分區

  記者:國際航班的相關防控措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指南(第九版)》針對國際航班採取提級防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通過航空途徑傳播風險,《指南(第九版)》針對國際航班提級防控,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在航班分級方面,《指南(第九版)》將國際/地區入境航班均評定為高風險航班。

  在機組人員防控方面,《指南(第九版)》提出,機組人員執行高風險航班任務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強免疫接種;國際/地區入境航班的機組餐應儘量配備往返餐食,不建議在境外配餐;如需在境外配餐的,不配備冷餐冷食,上機前應對餐車外表面做好消毒;供餐前,應充分加熱餐食。

  在旅客及機上服務防控措施方面,《指南(第九版)》提出,對於國際/地區入境航班僅提供預包裝食品和瓶裝飲用水;科學控制機上溫度,要求航空器空調系統在飛行期間調至最大新風量,確保艙內空氣高效迴圈;加強盥洗室通風換氣,盥洗室每30分鐘進行一次清潔消毒(或每2-3人次使用後);機上取消報刊雜誌供應,除特殊需求外不再提供毛毯、靠枕等用品;為旅客座位口袋中增配防護用品專用垃圾袋,併為安置在隔離區的有症狀旅客提供必要的醫用防護用品。

  記者:近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優化了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民航《指南(第九版)》對航空進口貨物的防控措施進行了哪些優化呢?

  答:參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期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南(第九版)》根據進口物品來源國家(地區)疫情、物品類別和特徵、運輸方式和存放時長、裝卸方式、是否冷鏈貨物等,對進口貨物被污染的風險等級進行研判。進口冷鏈貨物均評定為高風險貨物,進口非冷鏈貨物分為低風險貨物和高風險貨物兩個等級。針對低、高風險貨物的機場貨站及存儲區域,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區域設置,註明標識,互不交叉,實施分區分級防控。

  優化機組人員管理 精準明確防控要求

  記者:機組人員管理是防止疫情通過航空途徑傳播至關重要的一環,結合當前疫情形勢的新變化,《指南(第九版)》在國際/地區航班機組人員隔離及管理措施上,與此前相比有哪些變化?

  答:當前,新冠病毒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已將入境人員管控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管理+3天健康監測”,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潔、維修等人員為“X+7管控措施”。在前期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開展的七城市優化試點工作中,按照試點工作方案,對國際運作航班機組人員入境後的隔離管理進行優化調整,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指南(第九版)》也對機組在境外過關、駐外期間提出了更加明確的防控要求。因此,《指南(第九版)》在前期基礎上更加科學、精準、細化,根據國際/地區航班機組人員執勤類型實施分級分類精準管控,將入境後14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7天健康監測調整為3天健康監測。

  記者:針對國際/地區航班任務的機組人員駐外期間防控措施,《指南(第九版)》進行了哪些調整?

  答:為了進一步科學嚴格管理,《指南(第九版)》明確了執行國際/地區航班任務的機組人員在境外期間的防護要求,要求佩戴KN95/N95口罩、護目鏡、一次性醫用橡膠或丁晴手套。機組人員入住酒店後,應在房間內按規範流程脫防護用品,並對房間內高頻接觸物表、隨身物品和外衣進行消毒。駐外期間,機組人員要嚴格執行閉環管理,做好自身健康狀況監測;航空公司要掌握與機組人員接觸的司機、配餐人員等相關境外服務人員的健康狀況,要求其與機組人員接觸過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持續加強閉環管理 細化保障人員防控

  記者:目前,隨著國際航班不斷增加,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那麼,對於加強國際入境航班全流程閉環管理,《指南(第九版)》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答:入境航班保障工作是“外防輸入”的第一道防線,《指南(第九版)》在第八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國際入境航班全流程閉環管理,尤其是細化了入境航班地面保障人員的防控要求。

  《指南(第九版)》明確了入境航班保障高風險人員的範圍,即與國際入境航空器、機組、旅客、垃圾、行李、貨物及保障國際航班運作設施、設備、單據票證有直接物理接觸,或者與上述人員和設施設備動線存在時空交集(在做好隔離保護措施的車輛內除外)的入境保障地面人員。

  《指南(第九版)》明確了閉環管理期間以及高風險人員上(返)崗前準備、離崗要求。高風險人員上(返)崗前需持24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綠碼;在閉環管理期間,高風險人員應嚴格落實閉環管理和定期輪班,每日開展1次核酸檢測,避免人員交叉聚集,加強個人防護和健康監測;離崗後,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醫學觀察期滿後仍應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記者:民航一線重點職業人群的個人防護對於疫情防控同樣重要。《指南(第九版)》對於入境航班地面保障人員的個人防護提出了哪些具體措施?高溫露天作業時的防護措施是否更加精準科學?

  答:《指南(第九版)》提出,工作期間,高風險人員應佩戴KN95/N95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一次性醫用橡膠或丁晴手套、一次性條形帽,在不影響作業安全的情況下,可根據崗位特點穿戴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鞋套。除清潔、垃圾處理等航空器艙內作業人員外,停機坪等露天場所的作業人員以及低風險貨物的作業人員,在不接觸入境人員(機組和旅客)、不進入客/貨艙內且與其他高風險人員不混用休息室、衛生間等場所的情況下,無需穿戴防護服。客/貨艙外作業的機務維修人員無需佩戴護目鏡/面屏及穿戴防護服。


附件:

相關連結: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西大街155號(100710)